不管贾宝玉相信不相信,他认为最爱自己的丫头晴雯,临死时直着脖子叫了一夜的,是【娘】,而不是【宝玉】。
小丫头道:“回来说,晴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宝玉忙道:“一夜叫的是谁?”小丫头子说:“一夜叫的是娘。”宝玉拭泪道:“还叫谁?”小丫头子道:“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宝玉道:“你胡涂!想必没有听真。”
贾宝玉,一个满口满心都是爱却毫无爱的行动能力的纨绔子弟,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批判他,相反,我只想就这一个细节来分析隐藏在这一段故事下的真实贾宝玉。
从《红楼梦》故事文本本身说起,晴雯的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平平无奇,水到渠成并无奇特,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临死之际身边没有一个关心自己的人,她该叫谁呢?贾宝玉的想法也很正常,他给这个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带去了最后的慰藉,她又有没有亲人,临死不念着自己,她能念着谁?
作者借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小细节,再次凸显了晴雯的孤苦和贾宝玉的无能,但这,还不是他的真正目的。
这里面,藏着贾宝玉的原型,也就是红楼梦第一作者心底最惨痛的情绪之一。
早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问答,说红楼梦书里,贾宝玉和父亲贾政的关系,看似冷漠,却很有温度,因为笔下行间有爱有恨。
相反贾宝玉和王夫人之间,虽然也有不少互动,但总觉得非常表面,缺乏真正的、能触动人心的细微温暖感觉。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到,贾宝玉的原型,是缺乏真正母爱的。
造成我产生这个感觉的一大原因是:作为平时看似【对头】一样的严父贾政,有多次细腻的心理描写。相反,作为母亲的王夫人出场次数不少,可是,却没有一次是真正的心理描写,更不用提她驱赶晴雯对宝玉造成的心理伤害。
心理描写的深入层次,可以说明作者对于自己笔下这个人物的一种共情层次——没有真实心理描写的王夫人,很可能,是作者故意的——他就是要让够用心的读者感知到,贾宝玉对于真正母爱的渴望。
贾宝玉的第一个梦中情人是秦可卿,这不足为奇,很多男子少年时最开始喜欢的对象都是比自己成熟的。
但贾宝玉身边女性,除了黛玉,大部分年纪比他要大或比他成熟:惜春年纪小,可她是天性凉薄而沧桑的、探春湘云虽然比他小,但是比他懂事;王熙凤、李纨、袭人以及薛宝钗甚至麝月身上,更不用说或多或少都有母亲的影像,至【难产而死的】香菱,终于形成了一个【善良而不幸的母亲】的终极形象。
相关阅读:池塘一夜秋风冷,留得残荷听雨声——亲情之殇,是八十回本的绝唱
那么爆碳一样的晴雯,除了奋不顾身病补雀金裘一事之外,还有什么是能和母爱连上关系的?
这得从宝玉的原型和晴雯的原型说起。
相关阅读:爱新觉罗·胤礽,留得残荷听雨声
昨天做的一篇问答请看这里是分析晴雯在宝玉心里的地位,以及她的原型,也就在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为何作者要写晴雯临死【一夜叫的是娘】这句话了。
晴雯的主要原型人物之一是舍赫里.索额图,他不仅是贾宝玉原型爱新觉罗胤礽最依赖信任的太子太傅,曾代表清政府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更是太子生母的亲叔父,虽然不是娘亲舅大的那个舅舅,但他和太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可能比一般的舅舅还要更亲密。
再回到小说本身,红楼本一梦——并不是说作者记录了自己的梦,而是他为自己编织了这样一个梦,将自己在现实中不敢和没有机会发泄的情感,火山爆发一样的宣泄出来。
【晴雯抱屈而死】对贾宝玉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一夜叫的是娘】没错,这直着脖子叫一夜的人,不是晴雯,而是【宝玉】自己。【到早起就闭了眼,住了口,世事不知,也出不得一声儿,只有倒气的分儿了】的,是【晴雯】、但更是【宝玉】自己。
从出生,就失去母亲,他对父亲的情感,可能一开始就不会那么寻常:要么仇恨,要么更贪求——
然后,命运还和他开了最最残忍的玩笑:成年后他又被父亲弃于囚室。
你说,他的反应和表现,会是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