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宁八年,密州,知州大人苏轼刚加完班,一脸倦容地回到家中。
刚坐下,伸了伸懒腰,本想打个小盹。突然袖子被猛地一拽,一个清脆调皮的声音在耳边炸开:
“爹爹,你回来了吗?我们一起去捉蝗虫吧!”
捉蝗虫,捉蝗虫,你老汉我这段时间就是为了消灭蝗灾而心力憔悴,好不容易回家歇口气。
格老子,居然哪壶不开提哪壶,苏轼面带怒容,一把甩开了“熊孩子”的手。
只听“哇”的一声,一个细娃儿一边哭一边喃喃道:
“爸爸、爸爸,请再爱我一次......”
“子瞻,住手!”王闰之赶紧将小儿护在身后,耐心地劝自己的丈夫:
“过儿的确不懂事,可是他毕竟才三岁呀。”
不经意间,王闰之倒好一杯酒,递到苏轼面前,笑着道:
“你都马上要四十的人了,怎么跟小孩子一般见识呢?还是喝了这杯酒,消消气吧。”
两杯酒下肚后,苏轼红着脸,感到有些羞愧。
他起身抱起还在啼哭的小儿,对他做了一个鬼脸:
“幺儿对不起,刚刚是爸爸错了,我带你去买糖葫芦好不好?”
“好呀好呀!”小儿马上“咯咯”地笑了起来。
这个可爱的“细娃儿”,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苏过。
苏过,字叔党,为苏轼与王闰之所生,他有两个亲哥哥:苏迈、苏迨,还有叔父苏辙家的三个堂哥:苏迟、苏适、苏远。
既是苏轼的“幺儿”,又是苏家的“六郎”,苏过从小就集全家宠爱于一身,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宋神宗熙宁五年,杭州,苏过出生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西子湖畔。
在杏花春雨江南里长大的过儿,打小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父亲苏轼是地方长官,俸禄优厚,苏过就一路跟随着父亲:
在杭州西湖边上卧剥莲蓬、在密州田野里捉蝗虫、在徐州抗洪抢险一线为官兵加油.......
走到哪儿就玩儿到哪儿,苏过无忧无虑稚嫩的笑声总是感染父亲苏轼。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父亲苏轼被贬黄州。
九岁的小苏过,那一颗幼小的心灵,敏感地察觉到,家里的生活大不如前了:
饭菜里的肉没以前多,衣服总是穿哥哥剩下的,跟父亲朋友巢谷伯伯学习而不再上私塾......
但是,父亲苏轼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再也没冲自己发过火,总是笑呵呵的,带着小苏过去集市跟市井小民打交道、身着蓑衣冒雨一起在田间地头漫步、赤壁下声情并茂讲解三国故事.......
有一天,小苏过问父亲:
“老爸,为什么别人都叫你苏东坡呀?”
“ 那是因为,”苏东坡呵呵一笑:
“你爹本来就是一个在黄州东边土包包上种地的农民啊!”
“真好玩儿,爸爸是大东坡,过儿可以叫小东坡吗?”
从从,苏过就有了一个新外号——“小东坡”,简称“小坡”。
离开黄州的时候,苏东坡欣慰地感叹道: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满庭芳·归去来兮》)
我的川娃儿苏过,已经可以说湖北话、唱江浙歌了,长成了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呀!
物质短缺的生活,却让父亲苏轼跟儿子苏过的心,靠得更近了。
元祐年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朝廷开始起复旧党,苏轼兄弟被召回京师。
两家人终于团聚,父亲苏轼、叔父苏辙都在庙堂之上身居高位,苏过整天和五个哥哥在一起上早自习、做功课、开卧谈会,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阳光灿烂的日子:
“忆昔居大梁,共结慈明侣。
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
(苏过《冬夜怀诸兄弟》)
元祐五年,苏过和哥哥苏迨一同准备参加高考,苏东坡的好友参寥子作诗赞叹道:
“烱烱双黄鹄,雍容振羽仪。
明年翔集处,九万是君期。”
(参寥子《送仲豫叔党二承务赴试春闱》)
彼时,19岁的苏过已经成长为玉树临风的翩翩少年,胸有成竹,相信来年的考试一定能够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高考,苏过和苏迨双双落榜。
没想到的是,苏过、苏迨两个落榜生,竟然被“榜下捉婿”,七八个大叔大妈一拥而上,胳臂拽得生疼,差点被大卸八块:
我女儿这辈子嫁不了苏东坡,那就做他的儿媳吧!
父亲苏东坡听到此事后哈哈大笑,看来过儿确实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呢。
于是,铺开宣纸,苏东坡亲自为苏过写下了“求婚贴”:
“伏承令子弟二小娘子,庆闱擢秀,岂独卫公之五长;而某第三子某,驽质少文,庶几南容之三复。恭驰不腆之币,永结无穷之欢。”
(苏轼《过求婚贴》)
您的女儿待字闺中,是大家之秀;我的儿子像孔子弟子南容一样,是个朴实有才华的年轻人,多么般配呀,让我们愉快地结为亲家吧!
就这样,苏过迎娶了蜀忠文公范镇的孙女,收获了一段门当户对、琴瑟和鸣的爱情。
婚后,本来准备继续参加高考的苏过,因为父亲为兵部尚书的缘故,被朝廷恩授右承务郎。
爱情事业双丰收,那段日子对苏过而言,简直美好得不像话:
父亲苏东坡平时上班给皇帝授完功课,下班后就教苏过读书作文;
父亲苏东坡组织的诗文聚会总是叫上苏过,苏门四学士、六君子常带着过儿一起玩耍.......
大家渐渐发现,苏东坡的三个儿子中,论性情才气、文章翰墨,以苏过得父亲遗传最多。
因此,世人皆曰:
苏东坡生下的三个小老虎中,苏过是最像他老汉的那个娃儿!
(“苏氏三虎,叔党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