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朋友,撸串啊

人生一串3.png

1
最近被人安利了一部纪录片:《人生一串》,白天没时间看,都堆在晚上自虐式的看了,然后肚子开始疯狂抗议。我觉得独饿饿不如大家一起饿,使了个坏转发到了几个朋友的群里,又把在沪的几位馋的不行。终于,趁着九月第一个周末,几个饿鬼才算约了顿烟熏火燎的串儿场。
吃串就讲究热闹,人声鼎沸是最好的聊天背景。仿佛国人都有这样的微妙感觉:只有置身于人群中,才能真正放松下来吃点东西,越安静反倒觉得紧张又寂寞,三两口吃完就想溜了。
几个人热热闹闹的坐下,互相一望,熟悉的感觉又来了。
我们都是北方学校毕业的,习惯了校门口随处可见的烧烤摊,老雪花更是休闲娱乐来一瓶朋友聚会来一瓶。出来这几年,也算是吃过形形色色的场子,始终还都是迷恋着这随意一坐侃大山的烤串摊。
记得毕业那阵子,来沪的人算多,我们还能开开心心凑够一大桌,时间一长,人一点点少去,便只剩下现在这么一撮人互相数对方头上剩下的头发了,话题嘛,也从办公室菜鸟生存指南变成了办公室老油条晋升宝典。
拿过一张薄薄的纸单,数数人头点点酒,随便谁轻车熟路的划拉几笔,加上妹子补的那么一两个菜,齐活儿,等吃。


人生一串4.png

2
没说的是,我看纪录片看的热泪盈眶。
b站弹幕有人说,《人生一串》算是中国版《深夜食堂》了,真是深以为然。西餐也好中餐也好,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规规矩矩数不胜数,串就不一样。随意坐下,随意选材,随意开吃,随意结束。在随意中,透着普世生活带来的真实感动。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细腻严肃,《人生一串》这一系列纪录片,从文案到导演再到拍摄都透着一股市井而来的蓬勃活力。隔着屏幕,观众都能闻到食材在烟里火里散发出的焦香和油香。
印象最深的,是素食篇的几个小片段。其一是烤茄子的茄子妹和丈夫因一起摆摊相识相知相恋的狗粮故事,茄子妹抚着丈夫小胖脸安慰他说的那一句:“奎奎,墨你今天又怎么着的呀,不要不开心嘛”,也算是羡煞旁人。不过,关于奋斗过程中平凡生活的乐趣,我更多的寄托在了朋友之间,所以,重庆烤素菜小店里的几个等人喝酒的老哥对我来说更有真实感。酒神酒仙的排排号,总让我想起同在上海的这几个不正经的。我想,他们在看着这部片子的时候,兴许眼里除了吃的也能飘过一片我的衣角吧。


人生一串.png

所以,还好没说出来,眼下看着这几个人胡吃海塞的样子,我算是一点情绪都没了。
3
专业性质决定工作忙碌程度,几个建筑狗在设计院地产的一散,就开始忙的钻头不顾腚。闲聊时间也变得很诡异:周末第一,下班第二,应酬第三,绝大多数应酬时的闲聊都是吐槽。
民以食为天,可人生中好像就是有那么多顿饭,怎么吃都不开心,来由无他,只是简单的因为一起吃饭的人不是相见的人罢了。所以,连饭桌这么重要的场所,也被手机慢慢“入侵”。
叫了串后,妹子们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朋友圈近照,然后大家陆续就把手机放下,一脸渴求的看着眼前端上来的串,没人强行要求你不堪手机,甚至你可以开开心心的把它放在桌上, 边吃边玩边聊天。21世纪和手机相处最好的饭摊儿,就是烧烤摊了,又杂又乱,多个手机也不会突兀。
现在的人都讲究仪式感,告白要仪式感,升学要仪式感,睡个觉都要仪式感,慢慢的仪式感一来,手机就显得很不合拍。不过,再高大上的行动,似乎也没玩个手机得到的快乐多。仪式感摆完了,真正放松享受的部分反而少了,于是没有仪式感的烧烤摊,就成了最直接酣畅的享受食物的地方,烤串张开美味随性的怀抱,忙于生计紧张兮兮的我们,一下就跌了进来,乐在其中。
烧烤啊,也是有别样的温柔的。
4
哥几个吃吃喝喝,一顿饭终了,发了个朋友圈四散回家。半小时后,一个一年前离沪的朋友给我评论:“哎。我想吃都找不齐人,馋的点了个外卖解馋了。”
我脑海里瞬间浮现鼠标键盘为伴,对着电脑一人食的场景。想想未免辛酸,不过在外飘着的我们,哪个又不是习以为常了呢。交朋友不容易,感情好到能一起撸串也需要时间,工作来往止于正式餐桌,又怎么会升级到真正的感情局,有时间对着这么一部好片子吃吃东西,也算是另一种幸福了。
不过,还是希望奔波劳累的你,憾时有人喝酒,闲时有人撸串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一串》:朋友,撸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