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七十不登高”,重阳登高是传统,为什么70岁不能登高

很快又到九九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登高饮宴,赏菊祭祖,这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

在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中的最高数,也叫阳极之数,而九月初九有两个重复的九,因此就叫“重阳”。

古人认为,当事物发展到极点时,就必然会产生变化,所以我们经常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还有“盛极而衰”!

重阳登高

重阳节九月初九,九,不但是阳极,而且还是重阳,古人对这个日子非常敬畏,因为一方面它是重阳,有可能发生变故,另一方面,九九归一,一元复始,九九重阳又可以代表一个新的开始,基于这样的思想,古人逐渐据此演化出了一系列祈福避祸求长寿的节日习俗,发展到现在,就有了敬老感恩、登高团聚、祈祷祭祖等诸多文化内涵。

在这么多的习俗当中,登高和祭祖,可以说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两大主题,就拿登高来说,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民间有俗语说:人过七十不登高!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咱们先来聊一聊重阳登高的传统。

重阳登高

关于重阳的诗词,历史上有很多佳作,但最著名的当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相信大家都能够倒背如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作品,当时他独身一人在长安漂泊,在重阳这天写下了这首佳节思亲的千古名句,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就已经有了登高和插戴茱萸的习俗。

重阳登高

唐代还有很多诗人写过重阳,比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其中有名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还有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这里也是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登高遥望故乡的情景。由此可见,登高这一习俗,的确是重阳节最为悠久和重要的主题。

重阳登高,和清明节踏青一样,都属于户外出游,清明节是春游,重阳节自然是秋游,登高难免要爬山,这个过程就叫“辞青”,和“踏青”正好相对。

登高的意义,主要是祈福,比如古时候的皇帝登高,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老百姓登高,则主要祈求家人健康长寿;

重阳登高

登高的第二个意义是有助于身体健康,据说九九重阳天地“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低处的浊气对身体不好,只有登上高处才能畅享清气,同时在攀登的过程中可以让人得到锻炼,所以,古人会在重阳这天登高望远以畅秋志,顺便抒发一下思乡之情。

既然重阳登高是传承了几千年的古老传统,而且还对人有这么多的好处,为什么又说“人过七十不登高”呢?那么这里咱们再来看一首唐诗,杜甫的《登高》,其中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是杜甫在晚年的某个重阳节独自登上高台有感而发的一首诗作,当时杜甫疾病缠身腿脚不便,勉强登高之后已经是体力不支非常疲惫,写完这首诗两年之后,杜甫就病逝于归途。

重阳登高

老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当时还没有七十岁,身体已经不太好,试想一下,年过七旬的老者不管是登山还是登台,恐怕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儿,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腿脚都不是很方面,万一不小心从高处摔倒,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另外,九九重阳登高望远,容易勾起老人的忧思和伤感,反而不利于情绪的稳定,所以出于健康和安全的考虑,如果家里有老人,那最好还是多劝着点,重阳节也不一定非得要登高才有意义,毕竟对于老人家来说,安全才是第一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俗话说“人过七十不登高”,重阳登高是传统,为什么70岁不能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