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个习惯》讲了些什么?
首先汤老师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一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都有哪些习惯? 对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哪个习惯? 为什么? 好几位校友踊跃发言,“积极主动”, “要事第一”, “双赢”等等,并且结合实际案例分享,把大家的思绪有拉回到了在强生奋斗的那些日子。
“ In the industrial age, leadership was a position. In the knowledge age, leadership is a choice。”
"伟大的最高境界是品格和贡献,其次才是声望、财富与地位。”
“如何释放员工身上的无限潜能,是领导者的职责和最重要的工作。”
相信大家在看到这些句子的都是,都会感同身受。 这也是《高效能人士第八个习惯》的缘起。事实上这本书早在2004年已在美国出版,缘何直到今天我们才会有这样强烈的共鸣?《第八个习惯》的横空出世,之前所有的7个习惯都仿佛是它的注脚。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心声,没有找到内心之火,所有追求高效的习惯都会因为方向不明确而让人心生困惑,甚至南辕北辙。
汤老师的导读发人深省,校友们之间的讨论也角度独特,时时擦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对“fixed mindset" 和 ”growth mindset” 的 讨论, 由此大家也收获了汤老师推荐的《成长型思维》,这本书是每位微软员工必读的书本之一。
见证第八个习惯的最好践行
读书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鲍主席的PPT手指画展示,此环节的安排恰好是《第8个习惯》的完美诠释。 找到了内心之火的鲍主席对PPT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首创PPT手指画,以假乱真各种画法的作品,让人惊艳。各位校友也早已见证鲍主席在绘画中的专注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无穷的乐趣。只有找到内心之火,才会不求回报,无怨无悔付诸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毕生都想要寻找的方向吗?
分享会在17:00落下帷幕,这时候,屋外飘起了零星的雪花,但屋内的气氛依然热烈,鲍先生的手指画引来了在座一位小朋友的浓厚兴趣,他回到家后马上时实践,居然也画的颇得要领。
校友们会后线下的灵魂对话
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的校友们又开始在线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其中特别摘录两位校友的心得:
"昨天的学习,对我个人而言,有几个新学习新感悟:第一就是关于主动积极的感悟。以前一直困扰对被动反应的克服上面。也就是有负面感受是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通过昨天老师和同学们的分享,顿悟负面反应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或者说,是人之常情。关键是第二选择,是不能让负面反应影响或左右自己的选择。而是应该从原则、价值观的角度去选择。比如,被老板骂了,生气不开心是自然反应,要允许自己有常人一般的情绪,不要可以修炼成开心的情绪。生气不开心以后的回应,需要根据原则、价值观去回应。按暂停键很重要。如果觉得委屈,也许和老板坦诚沟通一下原因和自己感受会比找工作更加符合自己“坦诚”的价值观。主动积极是指在选择回应的时候避免“应该”有的反应,选择与自己“心声”、原则、目标相一致反应。比如,不一定你是学霸就一定要考大学,选择和你终身目标相一致的事情,这样,人生效率一定会更高。其次,就是关于“心声”我以前理解“心声”中的需求是关于自己的需求,昨天老师澄清后知道是指的外在的需求。就好像革命者,很多人的兴奋点是拯救人民,但是,如果没有病态的人民,他们的帮助人民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引自王安忆“启蒙时代”)
最后,关于人生目标的事情还是有些纠结,希望大家一起讨论。关于由终而始和选择的自由。当我们说,“我不得不挣钱”的时候,我们理直气壮的放弃了选择。或者说逃避了选择。自由选择看上去很酷,但每次选择的背后是自我责任。比如,你18岁的时候选择上大学,一直读到博士毕业,毕业后,你工作5年,当上了教授。后来你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开始转行,来强生做管理工作。从高效能的角度看,这已经非常没有效率了。每次都是你自己选择,每次选择都是对上一次选择的否定。每一段看,你都可以做到由终而始,但是连起来,就谈不上了。所以,萨特说“给你选择的自由是对你最严酷的酷刑”没得选,是逃避选择的理由。"- 原销售部, 陈桓光
”我们通常都会说,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声音,敢于想,并敢于做。《第八种习惯》正是要教会我们, 如何发现自己的心声,并由此在组织中鼓励他人也能发现心声并拥有选择的自由。在这里,我暂且分享我走在发现自己心声的路上所经历的故事,和所遇见的困惑。
七年前,我还在强生做着间接采购的工作,当团队建立、快速发展、流程建立、工具创新等一系列设定的目标达成后,我越来越为自己在整个大组织中的“间接”位置而渐渐丧失热情和动力。我发现我更希望能独立地参与业务的讨论和决策。于是我尝试进行业务转岗但失败了,因为公司从无先例。五年前,当某餐饮连锁集团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犹豫和冲动博弈之后,我加入了这个美资创始团队,负责战略采购和供应链,公司虽小但五脏俱全。我犹豫是因为新公司在中国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冲动是因为我有机会参与一个公司业务战略的讨论和原料决策。去年,在该美资公司决定撤离中国的大背景下,我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初创公司,互联网民企。吸引我的是互联网实操体验,然而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再度泛起。因为2018是经济的寒冬,2019则是投资的凛冬。
这七年,我很清楚自己的热情所在,并鼓起勇气去做出职业生涯的改变。然而追随心声的路,岂止是不平坦,经常有阴霾和风暴。如《第八种习惯》所述,心声是基于热情/才能/需求/良知所融合的产物。心声的路,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很少有人是在万物完备的前提下开始内心心声的追逐的,我认为,很多时候是其中某一二因素驱动自己去做出改变。那么,如何能在自我驱动的路上得到协助,得到资源,驱走内心的困惑呢?一个生态的环境对于心声的孕育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聆听更多的声音和指点。“ - 原采购部, Helen Yu
限于篇幅,各位校友之间的灵魂对话不能一一摘录。
最后,引用柯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Be a light, not a judge. Be a model, not a critic.” Stephen R. Covey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