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感觉孩子越来越难管的时候,其实就是孩子在提醒你,是时候换种教育方式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管教孩子太困难了,特别是在叛逆期,怎么说孩子都不听。
而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孩子的“不听话,不配合”。
比如,当孩子正在玩手机的时候,你说:“吃饭了!”
一般孩子应该放下手机,洗手吃饭。
而难管的孩子,会因为这一句话,耽误十几分钟,嘴上说着来了来了,眼睛却离不开手机;等你语气加重的时候,就开始一脸不高兴。
最后,你的情绪上来了,孩子态度也开始变化:“别催了,马上就来!”
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增多和升级,特别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好像一颗“炸弹”,一不小心就会“爆炸”。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也感觉越来越无能为力,他们疑惑: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难管了?我们也是为他好啊!
其实答案很简单:父母之间教育方式的差别。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难管宠溺过度导致的,问题可没这么简单。
这些父母忽略的细节,才是亲子之间的导火索。
教育观念的差异。
有些家长觉得,一个家庭里应该一方唱黑脸,一方唱白脸,软硬兼施去教育孩子。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就是教育合作模式:
夫妻双方一个人宠溺,一个人严管;
一个人袒护,一个人指责;
举个例子:
放假期间,妈妈想让孩子完成作业再去玩,孩子磨磨蹭蹭不想写,但妈妈不同意。
旁边的爸爸开口:
“不想写就别让他写了,好不容易放个假,让孩子玩呗!”
这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却在孩子心中建立起了形象:妈妈严厉,爸爸好说话。
类似的事情频繁发生,孩子逐渐学会“见风使舵”,想要充值游戏、想买个手机、想要零花钱,直接去和爸爸说,对那么严厉的妈妈,躲起来就可以了。
前段时间,有位来咨询的家长就是如此:
这个家庭中是爸爸严厉,妈妈宠爱,每次孩子犯了错,爸爸斥责几句,妈妈就开始安慰孩子。
有次,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同学打成了轻伤,孩子以前就有欺负人的恶习,爸爸严厉教育多次都不起作用,因为孩子背后是妈妈这个靠山。
久而久之,孩子的不合理需求、没有边界感的行为都有了一个安全屋,才会重复的犯错和闯祸。
因为每一次闯祸,孩子根本就无法吸取教训。
养成这种思维的孩子,教育也会变得棘手。
教育模式的固化。
有位老师朋友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给孩子们上网课的时候,有位学生提出休息几分钟,老师还没开口,一旁监督的母亲斥责道:
“不行!”
“这是我在上课,为什么不行!”
“我说不行就不行,你肯定想偷懒!”
孩子一气之下摔门离去:“你自己上吧!”
留下视频里尴尬的老师和受伤的母亲。
这其实不是母子之间第一次爆发冲突,平时孩子也嫌妈妈管得太多了,自己写个作业都要在屋里盯着。
晚上,朋友收到了这位母亲的消息,通知她孩子明天还是正常上课,自己要离开家几天,让孩子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看到这样的情况,朋友叹气:“孩子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但是家长还在用传统的方式对待孩子。”
10岁之前的孩子,父母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教育;10岁后的孩子,就不是这么容易教育了。
比如,一开始你可以批评他、打他,他无法反抗。但是到了高中,这种方法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所以,当你感觉孩子难管的时候,不妨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孩子的心理会随着年龄逐渐变化,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质。
家长只有了解这些变化,才能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就拿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大人越是控制,孩子越想逃离。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心理上迫切想要长大,想要隐私和自由,并且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此时,家长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多倾听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控制孩子的生活。
不注重亲子关系。
有位家长曾经咨询我说孩子太难管教。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出差去外地,平时都是妻子和老人在带孩子。
作为父亲,他很少对孩子表现出亲密和爱,平时沟通也不多,假如妻子不在家,父子俩的对话更是寥寥无几。
每次回家,他对孩子关心最多的就是学习成绩,但是每次一开口,孩子就皱眉。
有一次听妻子说孩子和班里一个女同学关系很不错,他担心孩子成绩下降,就去叮嘱孩子不要早恋,没想到俩人争的面红耳赤。
孩子对他说了一句让他无言以对的话:“我长这么大,你管过我什么?”
这位家长一直忽略的亲子关系,让他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有很多父母,虽然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却忘记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代表了和孩子之间的链接,没有爱就没有链接,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教育自然也是无效的。
而且,在一段不良的亲子关系中,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有了好的关系,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