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卖米》有感

前几天看有书上的一篇文章,是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卖米》,看了之后感触很多。不知道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间,但我知道即便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实际情况。

也许每个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我也如此。我出生于八零年代靠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农村经济的变化。虽然我们家乡不产米,但我也有类似的经历。自记事起,我们那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庄稼地,当时主要是苹果。一开始苹果产量少,价格倒可以,但具体到每个家庭还是有区别的。当商贩到村里收购苹果时,最开始商贩给了个价格,农民就在想,会不会下一个商贩价格高些,于是就有人等,有些人把苹果卖到他认为比较好的价格,但有些人等到最后价格跌了,不得已才出售。虽然单价差不了多少,总价也不会差得很远,即便如此,农民们总有些懊悔不能卖个好价钱。毕竟已经是市场经济,价钱随时都在变化,慢慢地种植苹果的人越多了,价格慢慢下来了。有些人就开始转变想法,改种其他作物,最开始转变想法的人,挣到了钱,改变晚的,挣到少了,也有些人干脆就没改种其他的。

而我们家其中有几年改种了梨树,而梨属于小众产量,没人来村里收购,只能自己想办法将梨拉到市里去卖或者批发出去,而这时我才体会到文章卖米中说的父母的那种艰辛和无奈。卖梨时,需要在提前一天的下午把梨从树上摘下,装好在箱里,在第二天凌晨四点多出发拉到批发市场,如果去的晚了,就抢不到好的摊位,那是已经快到中秋了,凌晨还是比较冷的,还有露水,去的时候还要穿上棉衣。到了之后,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有小贩过来批发,而这是天还乌黑,这时就需要讨价还价,也许也就那五分钱的事,可是父母也会在那争取半天,现在想想小贩也不容易,也是为了那五分钱争来争去。在不知不觉中天已慢慢发亮,梨也卖的差不多了,父母知道如果卖不完拉回去,也不划算,所以有时也只能低价卖了。最后剩下的品相不是太好的,也尽量低价卖掉,有时只能零售。而此时已经八九点了,父母还没有喝水吃饭,倒霉的时候、还会收到假钱,一天的活就白干了。等卖的差得多了,有时轮换着吃饭,也不能停留,又得赶紧赶回来,到地里再次采摘梨,装箱装好,等忙完的时候,已经下午天黑了,如此反复,需要十多天的功夫,才能结束。直到我上大学了,梨树产量不行,需要打理功夫太多,只能再次换成苹果树,没有再如此辛苦了。慢慢的家里的条件逐渐好转起来,地里的庄稼都换成了一些简单的作物,不能太多费力。

其实作为农民的儿子,深知在地里干活根本挣不了多少钱,但却把我们毫无损伤的抚养成人,所以父母的艰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也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我作为老小,又是男孩,前边两个姐姐,我已经是家里最享福的了,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我真的很幸福,父母很少让我去地里干活,尤其在大学之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父母是最伟大,也是最辛苦的!我已成人父,更加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伟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卖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