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一项调查分析称,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8月22日,泸县一女孩从该小区25楼跳下,将楼下试图接住女儿的父亲砸伤,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8月16日傍晚,合肥18岁男生小昆翻过护栏,坠入南淝河中身亡。
7月29日晚8时左右,四川自贡一名16岁的男孩小杰(化名)放火烧家后,跳楼坠亡。
6月23日,陕西宝鸡一名六年级小女孩因对考试成绩不满意,跳楼身亡。
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小阳(化名)参加课程补考时被发现作弊,离开考场后在学校跳楼身亡。
6月4日,江苏常州一小学生作文课因为没按老师要求写出“正能量”作文而跳楼身亡……
5月16日,四川南充一名10岁女孩觉得家长偏心弟弟,欲跳楼自尽,幸好被及时发现,自杀未遂;
5月6日,葫芦岛市14岁女孩玩手机游戏,耗费巨额金钱,被家长批评后跳楼自杀;
5月6日,西安一名9岁女孩因为担心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从高层坠亡。
……
太多了,很多人会问孩子们到底怎么了?还有很多人觉得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脆弱了,被批评几句就想不开,没什么大事也想不开。
但我想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骆驼也不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的。
1.现在的孩子普遍压力很大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孩子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早教、胎教就你追我赶,而对于孩子的评价越来越单一化,虽然我们喊着口号的打心底里认为不是这样,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逃脱命运给我们的枷锁。
所以,我们周围的娃,幼儿园开始语言课、舞蹈课、音乐课、绘画课、启智课……轮番上阵。到三四年级以后平均每周至少六七次课外班,早上七点出门到学校,晚上上完最后一堂课回到家已经是九十点。更不要说中学生了。
这种压力和我们70后、80后、甚至90后自然是不同的。更不要说为了让孩子更努力更配合,我们还要不时的耳提面命一下竞争的残酷和成绩的重要。
2.缺少自由玩耍的时间
和很多同龄人聊起来,我们的小时候放学最重要的任务是玩,放假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玩,大院里、野地里能玩出各种花来;屋檐下的麻雀,枯井里的蛤蟆哪个没有遭遇过我们的毒手。
这种玩本身就是天性的释放,原本没有多少的压力在玩中被丢到爪哇国。
现在的娃,没有多少时间自由的玩,稀罕的自由玩耍时间有时候会被冠名为“瞎玩”。殊不知,瞎玩才是儿童的天职,在瞎玩过程中孩子整合内在、思考生活、学习技能、发泄情绪……。
3. 自我意识增强
新一代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独立人格的培养,在意孩子自我意识的教育。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但未通过同一性的整合,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稳定性的独立的自体。这样一来这个自体就会比较敏感-有较好的情绪感知和情感感受能力,而脆弱-不能稳定的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整合。
简单的讲就是孩子们更容易体会外界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各种负面评价和情绪,但是调整和整合的能力不足以处理这些信息。
4. 缺乏精细化的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在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好之前,我们最有可能帮助孩子发展出来并且受益终身的是孩子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但是,因为通常来讲我们从小也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那么很多情况下我们凭着本能教养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的这个部分也难以得到足够好的发展。
更有一些父母错误的将情绪管理认知为让情绪不存在,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看到、被处理,反而成为一种错误被压抑。情绪没有或者缺少出口,最终酝酿成涨大到极致的气球。
5.青少年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成年人不同
青少年已经可以理解死亡,但是内心对死亡往往有更高的焦虑和恐惧,而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又更容易把死亡当成一种解脱。某种程度上来说,死亡就好像玩了一盘不好玩的游戏,宕机重玩。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青少年留给家长的话是这样的:“爸爸妈妈对不起,我走了,你们再重新生一个孩子来实现你们的期待吧!”或者“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做你们的孩子,但不希望再过这样的生活!”。
6.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会支持系统,由我们的家人、朋友、师长、同事和专业从业人员等构成。
对于孩子来讲往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就是家人、朋友和师长,也是最有可能获得支持的群体。
所以,一方面孩子的支持系统能不能给孩子起到应有的作用?
有的孩子会绝望的表达,他们不理解我,他们不喜欢我……。
电子和网络的普遍应用也从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更容易产生孤独感。
另一方面孩子知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使用的资源?
小编多年前在青少年心理热线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听到孩子有这样的表达“我以前不知道还有这样的电话,早知道就好了”。
7.社会传达给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下有些浮躁,当我们不能为好人做好事的时候传递给孩子的必然包含着一些扭曲的信息。
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美的好的善的,孩子的内心也许会产生冲突,甚至无法化解——“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也能淡然处之”“为什么我要做我不喜欢的事,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而我们一味的强调丑的坏的恶的,孩子的内心早早的开始不信任、怀疑、不合作、不亲密。
这样的内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的前提下,很多孩子会产生一种无意义感。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所以,在自杀面前,尤其是孩子的自杀面前我们也无法独善其身,全然无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