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在知乎,只要搜索“情话”,就会出现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文字。
年少时不懂爱情,更不懂婚姻,以为沈从文爱张兆和至深,才子佳人,天生一对。
长大后才发现“文过饰非”,沈从文远不如他的文字那么痴情。
作家孙陵在《浮世小品》中说:“沈从文在爱情上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他追求过的女人总有几个人,而且,他有他的观点,他一再对我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子,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他又说:女子都喜欢虚情假意,不能说真话。”
他言行合一,从娶女神到出轨女粉丝,只用了一年。
在爱情和婚姻里,跟沈从文犯同样毛病的男人,数不胜数,他们行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辜负了那个最好的人。
01.死缠烂打
我常劝女孩别下嫁,因为女强男弱的婚姻,被出轨的多是女人。
这样的结果,不是偶然,是人性的必然。
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就没能逃过这种人性。
很多人说,张兆和如果不是嫁给了沈从文,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名气了。
但事实上,嫁给沈从文之前她就很出名了。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合肥四姐妹”就是民国教育家张武龄的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三小姐张兆和被沈从文追求时,她还是大二学生,沈是她的老师,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两人都不般配。
沈是农民出身,小学文化,身材瘦小,木讷寡言,张出身于大家族,英文流利,长相俊俏,人称“黑牡丹”。
张的二姐给沈取代号是“瘌蛤蟆13号”。
然而,他锲而不舍地给她写情书,号称追不到她就自杀。
张吓得够呛,告到校长那儿,校长胡适笑笑说:“沈从文先生顽固地爱你。”
兆和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
校长说:“他文章写得挺好,你们可以通通信嘛。”
一封又一封的书信,融化了张兆和的心,她接受了这个比她大八岁的情人。
想起秀才那句话:知识就是力量。放之四海而皆准。
02.浪漫主义
张兆和以为父亲会反对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但她父亲并未反对。
于是她按照事先约定好的通知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他们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沈家四壁空空,唯一值钱的东西是张兆和带来的王羲之的《宋拓集王圣教序》字帖。
贫贱夫妻百事哀,张兆和学会了勤俭持家,没有新衣服、鞋子,也不能烫头发,每日吃粗粮,喝清茶,床单坏了补一补……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挽起袖子伺候一家子,孩子出生后,她更是忙得连盘发的时间也没有,索性剪了。
沈从文不满,他不止一次地要求妻子“留长发”、“穿高跟鞋”、“讲究穿戴”,可张并没有理会。
她在写给沈从文的信中说:“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那个年代,能活下去就是造化。
她做不到在操持繁重的家务之外,还保持优雅。
世上没人能做得到。
03.女神形象
沈从文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婚前美丽迷人的女神,娶到家里怎么变了个人?
他从来没考虑过,不是因为他,张兆和何至于沦落至此?
他只看到张兆和的女神形象渐渐坍塌,只怪她破坏了婚姻的美感,却从未反省过自己。
他从前给张兆和写的情书,爱浓得化不开,满口生生死死,可这爱并未落到实处,虚得很。
张爱玲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柴米油盐吃饭睡觉这些琐事上,便是不能长久的爱情。”
很多男人跟沈从文一样。
某综艺节目里,忙得团团转的四胞胎的妈妈,被丈夫指责不注意形象,忽略了他。
陪产之后的男人“受了刺激”,对妻子失去了“性趣”。
嫌弃妻子满手油污,衣服上有孩子吐的奶……
大文豪李敖看到前妻如厕,就和她离了婚:“胡因梦(台湾第一美人,他前妻)竟然便秘,在马桶上憋得脸通红。”
04.多次出轨
结婚不到一年,沈从文出轨了。
出轨对象高青子是他的粉丝,她故意穿着他小说《第四》中女主的打扮来见他:绿底小黄花绸子夹衫,衣角袖口有一点紫。
有了操持家务的贤妻,又有了风情、浪漫的情人,沈从文的苦闷减轻了很多。
通常,男人出轨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打死也不说,一种是直接交代。
在好友林徽因的劝说下,沈选择了后者。
殊不知,张兆和极其骄傲,带着孩子就回了娘家。
沈从文着急了。
他不想离婚,高青子是他灵魂层面的“爱”,妻子和孩子是他的责任。
他的想法是:“你看,我虽然出轨找到了真爱,却不想抛弃我的婚姻。”
在林徽因和金岳霖的劝导下,他跟高青子划清了界限回归了家庭。
过了两年后,在昆明西南联大教学时,沈和高再次成为同事,他们又死灰复燃了。
第二次得知丈夫出轨的消息时,张兆和正带着孩子们在家里忙活。
他们的大儿子年仅3岁,次子刚出生不久。
为了这段婚姻,她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付出了所有能付出的,最终换来的却是丈夫接二连三的出轨。
坚强如她这回也崩溃了。
05.意难平
后来,她曾公开承认过:“高青子长得很漂亮”。
风轻云淡的一句话,谁知道背后藏了多少眼泪?
沈从文提出让张兆和带着孩子们从北京到昆明去和他团聚,在那个交通不便,战乱频频的年代,让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辗转多个省市去投奔他,还觉得这种行为很高尚,也是醉了。
张兆和拒绝了。她没有说理由,她从来寡言,这在沈从文眼里也成了缺点。
亦舒说过:“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沈从文生了气就胡乱猜测她:“即或是因为北平有个关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只因为这种事不来,故意留在北京,我也不忌妒、不生气,因为一个好端端的人也会发疟疾,何况被人爱或者爱人。”
张兆和气恼万分,回了信:“你说的这些话,我不爱听,以后不许你讲。你脑筋里想的全由于太忧郁的缘故,以后再写那样话我不回你信了。”
寄出信后,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和杨振声的女儿从北京出发前去了昆明。
从青岛到上海、香港,越南海防,又换乘火车到昆明,她跟孩子们走了三个月,途中的艰辛,只字未提过。
到了昆明后,她提出不和沈从文住在一起,她心里膈应。
情人高青子识趣退出了,辞职嫁给了一个工程师。
回归家庭的沈从文,一面对妻子满怀愧疚,一面却以高青子为原型写了一部情爱小说《看虹录》,小说结尾处写道:“我在写青风,聊斋上那个青风,我要她在我笔下复活。”
06.幸还是不幸?
这种“意难平”的姿态看在张兆和眼里,更加难以原谅。
她从来都是独自吞咽痛苦,她的冷静,在沈从文看来就是冷漠,就是令他备受煎熬的罪魁祸首。
他的抑郁情绪越发严重,转为了精神分裂,还试图自杀,多亏抢救及时,捡回了一条命。
从精神病院出院后,张兆和去了华北大学深造,她怕刺激到他的病情,也不想面对他。
为了挽回张兆和,沈从文学着改变自己,转行去了北平历史博物馆做了普通员工,后来,可能是年纪大了,也可能是经历太多苦痛,张兆和原谅了他。
沈从文很开心,他被惩罚打扫女厕所,张兆和姐姐去看望他,他从口袋里掏出张兆和给他的信炫耀:“三姐给我的信,第一封信。”
1988年,沈从文病危,弥留之际拉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
他离世多年后,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里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07.结语
其实稀有善良的人是张兆和,这个清贵的世家女一边作为人民文学的编辑赚钱养家,一边辛苦操持家务,抚养儿女,照顾丈夫和双亲,还有沈从文刁钻任性的妹妹小九,对于这个经常给哥嫂出难题的妹妹,沈从文自己有时候都恼火,张兆和却对她一直隐忍迁就。
小九在他们迁居北京后还追随了过去。这一住,就是15年。
沈从文出轨分居期间,他依然每天晚上去张兆和处吃晚饭,并且带回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
而沈从文,他一厢情愿非要得到张兆和,从不考虑给她带来的困扰,从未考虑她想要的幸福。
他爱的只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张兆和,就像聊斋中穷书生对仙女的YY。
却从未走进过张兆和的内心,去认识、感受她,才会在遇到更加美貌的高青子时果断出轨。
女孩们啊,你可知道,嘴上的“痴情”一文不值。
那些等妻子生儿育女,赚钱养家,为家庭牺牲了青春和美貌,再抱怨“她不理解我”,以此为借口出轨,实现自己伟大“浪漫主义”的男人,更是不值得托付终生,及时远离,别像张兆和一样,隐忍一生,自我吞咽所有的痛苦。
婚姻中,最重要的是懂得,张兆和用了一生找到了这个答案,而沈从文却至死也没找到,世人都怪张兆和冷漠不懂他,其实他更不懂得张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