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是
著名军旅作家王龙的著作我读过不少,2010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已经翻译介绍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各界引起的反响至今不衰。
今天再读,我试着从一个非历史专业领域作者的角度,解读本书其中的部分章节,希望读者朋友从中有所收益。
读了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浅析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精辟分析、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这是我读完王龙著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后的总体感觉。
这是一本“说史”书,但我认为这也是一本处世哲学书,更是一本商战教科书。
读了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多更快更集中地了解中西方近代历史。
从此书十组二十位中西著名历史人物的个人际遇成败得失,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之间相互的影响和约束,通过作者高度的概括、精辟的见解、独到的视角、富含深意的对比,反省我们自己,我们竟然会发现我们自身的诸多不足和历史上著名人物有着惊人的类似。我们从中都会找出各自身上的经验教训,都能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症结的答案,让所有人受益菲浅。
如果把书中人物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应用于商战,运用于人际交往,可以说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胜。
这是一本生意人更应该读的书。
“领导” 的重要性
王龙著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之《迷途的帝国---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的治国差距》
封闭自守、自得其乐的大清朝康熙大帝和俄罗斯彼得大帝,虽然都生于忧患,命运多舛,都博学安民,但“指导思想不同,行为效果自然不同"——康熙大帝只求安邦定国、经世济民,而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开疆拓土;康熙大帝刚柔相济、沉稳慎重,彼得大帝血腥残暴、唯利是图;康熙大帝虽然"创建了东方最强大的王朝",最后只是让大清王朝苟喘残延了时日,彼得大帝却"使愚昧的俄罗斯一跃而成为令欧洲列强刮目相看的强国,一飞冲天"。
天道酬勤。
他们最终都功成身就,但采取"功利实用"的彼得大帝,肯定要比"持盈保泰"的康熙大帝要更胜一筹。
"早期的经历对其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康熙的博学是为了自乐,为了更好地统治人民,彼得的博学是为了国家强大,引领人民走向富强;康熙认为民众愈蒙昧愈好驾驭,彼得则拿起鞭子猛烈鞭笞,他要让他的人民早日觉醒。所以最终这两个帝国同途异归。
狭路相逢勇者胜。
特别是在功利现实的社会,如果一味忍、仁、慈悲、懒惰、自私,不说只有自取灭亡,至少没有多大作为。但是如果我们既有康熙大帝的沉稳慎重,能在"自得其乐 "享受生命的同时,广泛涉猎、博爱仁慈,又有彼得大帝的锐意进取、在疯狂血腥中快速积聚力量、不断开拓,既有狼性的凶猛又刚柔相济,不管我们身处顺境逆境,不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之《笔杆子的大对决----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的启蒙之路》
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因为习惯成自然。
习惯造成了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要想改变他们,不经过惊天动地的变革,不经过循序渐进的改革,不经过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改变,势必很难打动他们。
他们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他们主宰着国运家命。改变他们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如果一旦改变了他们,一切都将改变。
他们是载舟的水,风平浪静相安无事;舟要疾驶,则激浪滔天,稍不留意,水噬舟灭。特别是在传统中国,“什么事情都依靠当/权/者的习惯已成了这个民族的本性......他们祖祖辈辈,都忍受过来了......他们宁愿被欺骗" 。
在这种"习惯成自然,存在即合理"的社会现实里,认为急于求成操之过急都会适得其反。不消除愚民的优越感,不让他们彻底地毫无退路地面对现实,他们是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变/革的——哪怕这种变/革于他们有太多的益处。
而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日尔曼民族"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照亮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日本武士的尚武精神倡导忠诚,崇拜求真。他们积极但冷静,满足但不自欺。从不怀恨抱怨,也不急于获得表扬。正是这种平和心态,使他们言行一致,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民众楷模。
有坚实根基的大厦,自然牢固。任何幼稚心理,奢望一蹴而就,妄想一步登天,结果都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血气方刚的康有为幻想"在传统长袍马褂上套了一件西装",就可"西化",哪知道"一开始就不伦不类"。狭隘固执、只有固步自封。失去民意没有凝聚力的变革,同样只能是一盘散沙。没有精深修为,只怨"愚民不忠",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顺应潮流,努力争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如调和水势,顺势而为,则航向可控,一帆风顺;逆水行舟,风大浪急,危孚哉。
拂逆的大众是不可战胜的最大敌人,在放不干水的池塘里,只有养鱼,不可栽秧。
每个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果能“看透”这些规律,而且能按照事物的规律行事,那成功的“机率”岂不是要倍增?!
体制的对决
王龙著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方交锋的十字路口》之《两个女人的沧桑时代----慈禧太后哪点不如维多利亚女王》
其实这是两个天生丽质、多才多艺、风华绝代、万人之上拥有无尚权力的女人。她们无论身前生后,都万众瞩目。留给世界的是她们无以论说的故事。生在封建专制的王朝,通过血腥权谋,终于爬上权力巅峰。
她们都想牢牢把握住这来之不易的权力。
但慈禧太后不会放手,也不能放手,因为在封建中国,慈禧失去了权力就失去了一切,包括生命;维多利亚女王巧妙地放手了,因为英国有"议会"、"王在法下"既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运行,也保障了女王在不过多干涉国家权力之下自身的权利。
千秋功过自有国家体制的区别,也是时代的缩影。 "民主体制本身包含了强大的纠错机制"。如果一人高高在上,难免有失偏颇。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制约的绝对权力,放任自流、为所欲为,将导致可怕的后果。
慈禧太后独裁专制,是她私欲膨胀,更有她想保住大清江山的企图,哪怕她遭万人唾骂;维多利亚女王有依法治国的君主立宪,树立起不朽的时代丰碑,俨然是"欧洲祖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划一个美妙的圆圈,一副好的"规矩"尤其重要!如果我们都能在制度的正确束缚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无论是修身还是立业,都有章可循而不致放任自流,谱写出美丽的人生篇章!
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王龙著作《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之《毁誉难分的悲剧英雄--洪秀全与西乡隆盛的荣辱悲欢》
洪秀全死后被掘出尸体,曾国藩下令将之剁成肉泥、拌上火药,装进炮弹发射出去,顿时灰飞烟灭;西乡隆盛战败身死,却以"叛贼"之身份,被日本人塑为铜像,以供后世景仰膜拜。同样是反王,为何结局两般?除去两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历史观念上的区别,他们作为领导者的个人修为、个人素质、个人魅力的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也是他们结局迥异的重要原因。
当恶性膨胀的洪秀全迫不及待地做了"王",扬言"朕睡紧都得做王,坐得了江山",那是怎样狂热的自我迷信、幼稚的暴发心态?安庆失守,形势急转直下,洪秀全拒绝了李秀成"让城别走",留守天京的声色俱厉、固执己见、外强中干,最后一命归西。临终前却发诏书曰:"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得天兵,保固天京!"那振振有词、心有不甘、末路英雄的无奈悲歌,竟似自己也喝下了迷魂汤!
西乡隆盛带领下级武士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黑暗的幕府专制,开始明治新政。但作为倒幕功臣的部属们毫无思想准备,新政府改革触及了他们自身的利益,生活窘迫、本身功成名就的西乡隆盛,以其无私忠义的毅然决然带领下级武士们公然造反、铤而走险起兵叛乱,最后被昔日并肩作战的政府军击败身死。但宽容的日本新政府赦免了西乡隆盛等"叛贼"的罪行,还为西乡隆盛塑造铜像,以供景仰膜拜。
西乡隆盛和洪秀全都出生寒微却胸怀大志,以霹雳雷霆之手段,开创震古烁今之伟业。他们掀起惊天狂涛,几乎倒转乾坤,却都又在辉煌的巅峰忽如大厦之倾,功败垂成、死于非命。发人深省的是,他们都壮心填海、苦胆忧天,决然背叛了自己所处的那个社会体制,试图为国家民族踏出一条新路来,但身前生后的毁誉荣辱,却有着天壤之别。
西乡隆盛身上所具备的领导者的卓越的才智魅力、优秀的品格魅力、真诚的情感魅力,,是洪秀全所不具备的,所以西乡隆盛得到了"来自敌人的尊敬"的最大荣耀。
时势造得了英雄,英雄未必左右得了时势。
洪秀全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顺时而为,尤如风吹船动,但作为舵手的洪秀全劝在船起航时手却僵了,更可怕的是他的头脑也麻木了,所以他只想也只能以船长得身份在船上作威作福、骄奢淫侈,他哪管船行船覆?!
而西乡隆盛之胸怀坦诚、忠义无私,极具远见卓识和个人魅力,洪秀全岂能望其项背?!
个人修为,个人魅力,素质优劣,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依倚他人、凝聚力量,才会更大成功。
名正言顺有明确的且是正确的目标,就如暗夜之灯塔,可以照亮前进的道路。目标始之思想,思想指导行动,行动铸就目标。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可以影响人,但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在于领导者。"只有具备卓越的才智 魅力、优秀的品格魅力、真诚的情感魅力,才能凝聚部众、激励人心,以共同的信仰领导部属在急流险滩中乘风前进"。
今办企业,作为领头人的境界,决定了企业的走向。特别是家族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象西乡隆盛一样具有开阔心、公允无私、正直忠义的品格的充满了个人魅力的掌舵手,则最终结局也只有象洪秀全一样,即使侥幸启动了大船,也会因为手僵脑热而搁浅停航。
写在后面
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这是一部解读中西方名人的历史对比研究类作品,开创了历史特别是中日历史名人对比研究领域的诸多先河,在文坛、业界掀起一股狂涛巨浪,被各个领域的读者奉为“人生宝典”,成了许多渴望成功和已经成功的人的必读之书,出版之后迅速被全球数十个国家翻译、再版。
十年砍柴在本书前序写道:“一个民族前进的历程,犹如一个人的成长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关键的其实就是那几步。”
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认真学习总结借鉴的。而我们,很多时候却在重蹈覆辙!
作为军旅作家,王龙以评判历史的眼光剖析人性的缺陷,把个人的失败和历史的教训作对比,条分缕析,提纲挈领,击中要害,让我们在深刻反省之后重头再来。
个人是渺小的。
但渺小的个人创造了历史。历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历史是由无数个渺小的个体共同创造的。
回首过去,借史鉴人,在对比中找出差距,自我反省就是人生的清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