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为者何?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这个问题。
每一次想发个呆发个愣想他个天昏地暗、直至想出答案,却往往来不及细揣,下一刻“应该做的事”、此生有义务有责任陪伴的人相继地扑面而来,于是问题又先搁下,不容漫想。
于是每一天就这样被推着往前走。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推力,没有了必须要做的事和面对的人,你生活着,又所为者何呢?
我曾经有两次无着无依空荡荡的体验。
一次是高二时运动会结束,我从一场跑步比赛后晕乎乎地回到家,那时我已经单门独户地一个人住着,躺在床上时就感觉自己病了,浑身翻江捣海、发冷发热,迷迷糊糊睡了又醒、醒了又睡将近一天一夜。睡的时候有缭乱的梦境,醒的时候,清楚地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外婆离我的住处对她来说是远的;爸妈永远都是那么忙,我一天多没露面,他们可能也没多想,也许以为我在外婆那里吧。
一个人病躺着,觉得自己象是条在夜晚江滩上晾着的鱼,空荡的无依着的冰凉在每一次醒的时候弥漫我的全身……彼时正是周末,我也不用挣扎着去想必须上学的事。
当然后来,外婆摸了近两个小时摸到了我的小屋,带来一大包吃的,我可能因为睡觉逐渐地恢复了,也可能外婆的到来让我抖擞了精神,总之,吃了东西,好了。
另有一次,是刚工作时,异常忧闷地在那个摇摇欲坠的发不下工资的公司不知所以、不知未来地每天上班。不知有一天为了什么,反正是精神和身体双重地不舒服,躺在床上就不想起来了,不想上班。于是两天还是三天忘了,晕乎乎在床上,不是睡觉就是象个瞪着眼的活物。侧头瞪眼看着蓝底的荷花的窗帘,感觉这个世界与我没有关系,这里有的只有我一个人,只有满满的空凉,很飘忽的空凉,一切空得不真实。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没有了时空。
后来结婚成家,也有过被无边无际悲伤包裹后虚空飘渺的不真实之感,象小时候放学回家一个人走在路上,忽然地四下里拉起了浓雾,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个不真实的自己仿佛还存在着。每每被这种浓雾般的悲伤包围时,往往是儿子的声音将我带回现实,瞬间浓雾渐去,让我看到我要走的路。也有时候,是丈夫鼓噪的电话,虽然也许和当时的心境不相吻合,但却是这饮食男女内容的闲话让我神思归位,回到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中。
想起熟龄待嫁时,外婆常深重地对我说:“你不要挑拣了,好歹找个人成家吧,我都这么老了。”那时我还不能深切体会这话,直到她去世后,际遇生之痛楚觉得虚空得生无可恋时,因为有儿子、丈夫的依持,因为有妻、母之责,不得不迈步前行时,才体会到成家意味着什么。亲人意味着:在你人生孤单恐惧时,在你空空茫之时,亲人间的爱、责任、义务让你如同抓到了所依所持。毕竟,这种被需要是切近且直接的,虽然也许导致这孤单恐惧的直接原由正是你的亲人(当然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所谓万物心造),但不管怎么说,此消彼长、相辅相承;既然互为因果,就在这因果中兜转着,至少还证明自己是个活物。也有大悟参透者,直接跳出六界,依然活得风声水起,那又是另一种境界。至少对待字闺中及以后来红尘碾转的我而言,是未达到这种境界的。
所以,于我这种常出离又愚痴且太有情的人而言:或者觉悟、或者需有亲人家人的牵绊,否则后果难讲。
说到孤独,想起年轻时的一位男性好友,那时侯,我们都是非常孤独的人,内向、不苟言笑、神思常飘摇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俩却很能说得来,常常是玄而又玄的思想层面的问题,从一件小事、一篇文章、一支歌入手,聊得昏天黑地,我们可能太象了,觉得对方仿若另一个自己。那时的我,应该是不喜欢自己的,因为有时,我会莫明地非常排斥讨厌他:讨厌他冰冷的理性,讨厌他的清高,讨厌他小心翼翼的不露声色,甚至讨厌他忽而很有条理、忽而突发奇想的样貌。然而聊天时的饕餮之感,还是让我们都很享受。一次,聊得太晚近深夜了,他说:“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我今晚就不用回去了。”我略一愣,继而蛮感动,有种兄弟般的温暖。当然,他还是走了不短的路程,回去了。毕竟,现实不是武侠小说。
好象,对我说过“你要是个男孩就好了”的男孩不只一个。
其实,在我生命中,这样的男性朋友有些许个,都是能畅聊能相知且不逾男女之界的,一个个的,或者淡出生命,或者少有联系。这样的结局,不知道与我是个女性有没有关系。其实,抛开性别,我们都是人,都是有精神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世俗意义上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最动物性(绝无鄙薄之意)的关系,为什么世人总是囿于此,我多少是有些不解的。
貌似扯得有些远了,那么,人生在世,究竟所为者何呢?
细思世人所求名利、金钱、地位、情感、才华其实无不是生之所依持之物。除了地心引力外,唯有这些让我们有了重量,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觉自己在活着。这些东西,无疑是消除孤独的最好物件,同样的,这些东西又减轻了我们的生之恐惧,毕竟,仿佛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越有安全感。(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就这样被推动着往前走,虽然可能我们自己并不知道。
正如赴一场盛宴或聚会,鲜少有人真正愿意自己象空气样存在,至少至少,也想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个热闹、收获点什么。
我曾努力学习,因为担心没有好前程,父母的“不学习考不上学就受苦受累去吧!”这句话,从始贯穿我的学生生涯,战战兢兢,以致于越学越苦。
我曾努力工作,因为担心会被那个工作系统淘汰到边缘,比如到社区或者分流什么的、最后有衣食之忧。但现在,回头一望,在那个系统里没人有衣食之忧,到社区的与向上仕途的,各有各的辛苦,不同的是这辛苦方便不方便讲出来,以及不同的一路沿途风景。
我曾将我的恐惧投射到对儿子的教育上,幼时儿子的眼里,我是个真切的“虎妈”且情绪不稳,以致到现在他还有恨意,我也只有愧疚的份儿。
我曾将我的孤独投射到与丈夫的关系上,纵使我奋力担当家庭所有、如勇士烈女,亦让他只感受我若即若离、亦怨亦憎、随时抽身的样貌。
受到“诗意与美”的人生启迪,凡是美好的、我喜欢的,都涉趟两下,以免此生有憾。
因为有过自己浓雾暗夜里的孤独与挣扎,遇到有熟人或朋友向我倾诉心结时(其实倾吐和寻求帮助是两回事),我总想着尽心力挽,却忘了自己总是热心过头、剖析过度,令人生厌。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边界的,否则会令人不安而恐惧。如同热心扑过去助人或低价出售产品一样:要么使人怀疑你有更大的图谋,要么使人怀疑你货品不真。
受到佛法“渡己济人”的教诲,我曾想不计回报地以己之力为人带去正念与健康,结果以斑斑伤迹暂停。我终于明白:光有一付热肠没有用,还要有行走江湖的智慧和本事,以及不畏险难的勇气。所以,在精力能量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多把能量与精力放在照耀自己与家人方面比较划算。
宗教,让有共同心性之追求的人聚在一起,或聆听教诲、修正自己、面对困难,或相互支持取暖;
兴趣爱好,让人们的情感思想有表达的物化出口。运气好的话,又可以结识类似的人们,于是生活有趣又有温度;
梦想,让人还有向上跳一跳的动力和机能。
不泛泛而讲了,讲点自己具体的吧:
写东西,让我的思想情感有表达的出口,缓解孤独。再说高大上些,或许可以温暖启发他人,抑恶扬善(本人还未达到空的境界,年轻时感受到的空是孤独虚无之空);
看书学习,让我窥见更多的世界、思想以及智慧,使我或者会心或者更有力量和信心;
喝茶(我是指用茶具认真泡着喝),让我心安稳安静,所谓“一杯一世界,一叶一天堂”,我的生活方式悄悄发生着改变;
至于瑜伽,就套用我的瑜伽流景伟老师的话“我想寿终正寝”,至于想认真深入地学习瑜伽理疗,是想着能以此为工具,必要的时候,利己助人也不错。
陪伴亲人,让我们温暖彼此的生命,尤其是儿子,我想他因循着我的爱,让他在这世上,际逢凛冽时,少些孤独和恐惧,多些力量和智慧。
2018年9月3日雪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