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高度敏感群体的误解到底有多深?

根据研究表明:高度敏感人群占比为15%-20%,这意味着每十个人里就可能会有1-2个是属于这类群体的人。

所以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遇到高度敏感者的可能性并不低,也许与我们工作上有密切交集的某个同事,或者与我们心心相惜的某个朋友,甚至是让我们怦然心动的爱人都很有可能是潜在的高度敏感群体。

因此深入了解这类群体独特的人格特质,思维模式以及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我相信许多人都听说过“高度敏感”这一人格分类,但是对于这类人格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过分敏感,爱胡思乱想,玻璃心等这样标签化的、粗浅笼统的层面上。

不可否认,高度敏感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异于常人的敏感,但除了这一特质之外,他们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秉性等待我们去发掘。

我作为一个高度敏感者,想要在这里现身说法,尽量详细地阐述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这类群体的某些典型特性。


                                                                    1


高度敏感者具有极强的移情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我记得两年前,我们部门经理在刚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被老板炒了鱿鱼。

当他从老板的办公室里出来时,心情特别沮丧,但在走进我们办公室时却故作轻松地说:“同志们,好好工作,我要走啦,终于不用每天赶早班车了!”

我和我的同事都为之感到遗憾,但是我的同事只是沉默地埋头处理手头的工作,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只言片语。

而一旁的我早已如坐针毡,因为从他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我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已经接收到了他无形中传递出来的无奈、不甘以及悲伤的信号,虽然他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一直在努力地掩饰自己。

但是他故作镇定和轻松的样子并没有让我觉得周围的空气变得快乐几分,反而变得更凝重了。

我和他的情绪边界此刻变得非常模糊,他的忧伤已然成为了我的忧伤,所以我变得特别焦虑,于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试图找到一些可心的话来安慰这个灰头土脸的人。

事后,我问同事当时是否能够感觉到他心底里溢出来的悲伤?是否感知到办公室的氛围一下子变得沉重了?

她淡淡地回复:我一直忙于手头的工作,无暇思虑。

她与大多数人一样不具备像我那样高度敏感的感官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处理周围环境中释放出来的信息。所以当她在忙自己的事情时,她会自动屏蔽掉周围的一切。

但即使她没有忙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捕捉到他人更深层次的情绪表达。她和所有非高度敏感者一样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力比较迟钝,同时对周遭事物的直觉力不足,常常无法对当下的情势变化迅速地做出识别与判断。

但高度敏感者却与之相反,他们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对周遭有超强的直觉力,可以迅速洞穿事物的本质、联系等。

这是一种天赋,但同时也是一种困扰。

因为太容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所以个人情绪时常呈现剧烈波动的趋势,时而兴高采烈,时而心绪败坏,变化之快,让周围的人诧异不已,也难以应付,因此才有了对这类群体过分情绪化的负面评价。

表面上看,这类人群十分难相处,因为他们似乎总是呈现出刻薄尖锐、情绪化的形象。但实际上这只是当他们长时间处于不舒适的、充满诸多刺激的环境下才会有这样狂躁的表现。平日里的大多时候,他们都是趋向于平和的状态,因为他们是最热爱平静、安详的群体之一,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喜欢让自己处于情绪失控的边缘。

所以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高度敏感的朋友或者爱人,请理解他们对环境的过分挑剔。如果他们对身处的某个环境感到不舒服,请允许他们抽身离去。比如喧闹的KTV,他们或许会提前离场,甚至从一开始就会拒绝你的邀请,这无关性格孤僻,也无关情谊深浅,只与环境的舒适度有关。

如果你真的能理解和尊重他们对环境的严苛要求,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将是你知冷知热的好友,比一般人更能懂你未表达出来的情绪和需求。


                                                                 2


我认识的许多人都喜欢时时刻刻结交新朋友,喜欢在周末时呼朋唤友,大家汇聚一堂,胡吃海喝,天南地北地闲谈。

这种欢闹的社交生活可以让他们一整天都充满活力。但是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频繁的社交活动只会让我望而生畏。

我很少结交新朋友,因为害怕在建立友情之初需要长时间的频繁互动。

偶尔认识一些有趣的新朋友,我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短时间内与之频繁地互动。但是时间一长,我便会心生厌倦。不是厌倦这段新建立起来的友情,而是频繁的互动使我身心俱疲。

大多数人在与人互动时主要考虑接下来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我应该对说话者所说的一切给予什么恰当的回应?

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因为在与人交谈的那一刻,我内在的“雷达系统”就开始工作了。它迅速地、全面地接收来自说话者的信息,包括情绪状态、内在动机等,然后交予高速运转的大脑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只能是如何回应他人,而不是自己要表达什么。

这是高度敏感者自带的一种独特的出厂模式,无需后期刻意地学习。而这种模式恰好被外界解释为高情商的表现。

许多与我交谈过的人都会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聊天伙伴。他们非常享受与我聊天的过程,甚至期待以后的每一天都能与我尽情地畅谈。因为我不仅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同时也给予他们内在的情感必要而恰当的回应。

显然这种出厂模式给我带来了好处,即:我能迅速地获得陌生人的友情。但同时它也使我内耗非常严重。

不停地分析和思索是耗费精力的大工程,它很容易使我精神上感到疲倦。所以我无法真正地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放松和快乐。

每当新朋友与我聊得正酣时,我总会试探性地问他们:我们已经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我想你一定不介意我偶尔的缺席?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问题。甚至会被误解为我对他们已经不感兴趣了,正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新建立起来的友情。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我只是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来缓解社交活动带给我精神上的疲倦。

我们这一类群体最害怕被贴上性格孤僻、高傲的标签,因为事实上我们内心是非常火热的,也很喜欢融入到人群中,只是频率不能太多,也许一周进行一两次社交活动就足够了。过多的社交生活会让我们感到疲倦不堪。

所以当你与有着高度敏感人格的朋友或者爱人相处时,请尽量理解他们时而疏离人群的生活方式。如果可以,就给予他们更多的独处时间,这样你们的关系会更融洽,因为独处过后的高度敏感者是能量慢慢地,因此会显得格外地活力四射、幽默风趣。


                                                                   3


高度敏感者很少会感到无聊,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滋养。

他们之所以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因为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置身于一片花海时,许多人只会用眼睛去观察遍地五颜六色的花。但是高度敏感者却会同时使用眼睛、鼻子、耳朵还有整颗心去感受这片美丽的花海。

这会导致什么样迥异的结果呢?

一般人大脑中呈现的是一副简单的静止的由红色、黄色、紫色等多种颜色点缀的花海的画面。而高度敏感者脑中呈现的却是一副颜色和姿态在无穷变幻的,有花朵怒放的声音萦绕耳畔,有芬芳在鼻间氤氲的,能触发各种美好意象的动态花海图。

再加上他们天生就想象力丰富,这无疑又给他们脑海中的花海图增添了不少趣味。

高度敏感人群最喜欢亲近大自然,因为独特的感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极致的美的体验。他们在与大自然相处时会感到纯粹的快乐,这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

所以当你看到他们一个人在小树林里散步,你以为他们很孤单,但实际上他们在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无声胜有声的交流,内心某个你未察觉的角落里早已开出了喜悦的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你看到他们沉默寡言,好似一根木头似的了无生趣。但如果他们开口说话了,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原来他们的脑子里竟然储存了这么多有趣的思想,时时刻刻都能够往外输出各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仿佛永不会枯竭。

高度敏感的人群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孤僻、无趣、木讷,他们内心世界丰富的程度超出了你的想象。


                                                                 4


我一直被我的同事和老板认为是一个心思单纯、想法简单的人。

他们的判断主要基于我经常挂在脸上的天真无邪的笑容,以及时常说出来的充满稚气的话。

其实他们的判断并不客观,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很少向周围的人陈述自己隐秘的想法,因为这些想法都是经过几千个日日夜夜反复思索得来的,必然会显得深奥晦涩,且充满哲思。

但是大多数的人其实并不喜欢深入地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问题,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兴趣来聆听我的那些深邃的思想。

他们更乐于浮于表面的思考,这样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脑力,也不会让自己因为过度的思考而疲倦不堪甚至会情绪抑郁。

鉴于此,我也学会了流于表面的交流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和许多高度敏感人群一样并不喜欢浅聊,因为这种方式无法点燃我们的激情。


写在最后:

每一个高度敏感者之间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但都无一例外地具备我所陈述的这四点显著的特征。

当你对这类人格特征有了足够的了解后,你将不再因为他们情绪变化之快而烦恼,也不会因为他们时而的疏离淡漠而难过。反而能够长久地感动于他们对你的情绪细致入微的关照,享受他们高质量的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对高度敏感群体的误解到底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