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25。2020-3-19》

《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25。2020-3-19》

今天是庚子年己卯月辛酉日,二月廿六,2020年3月19日星期四。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这一节船山谈至诚如神的适用范围问题。

    船山说:“乃其大端之别,则至诚所知者,国家之兴亡也,善不善之祸福也。若今日晴,明日雨,此亦何烦屑屑然而知之哉?”

    至诚如神的适用范围在于临大体,决大计。

    船山接着说,这跟至诚如神的目的、方法和原理有直接关系——

    "圣人所以须前知者,亦只为调夑补救,思患预防,与夫俟后圣而不惑耳"。

    调夑,是中和的意思,“燮”字是协调的意思,我们常见“燮理阴阳”的牌匾,“燮理阴阳”和“调夑补救”大体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前知的目的是调夑补救、思患预防,属于道层面的决策,运用的是整体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当下做出的决策不应该是去制造出新的问题,而是”不留后遗症“。

    《周易》说”文明以止“,可以理解为: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波段操作,即,做出阶段性调整,以平衡资源和发展的矛盾。事实上,我们知道,所有的发展都是“螺旋式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不断前进“,实则为冒进和制造新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发展;

    另一个互为对照的词是”复兴”和“复仇”——复兴是振作有为,重新获得先进地位;复仇则是发奋图强,然后报复曾经让我们受苦受难和受尽屈辱的“对手”。中国文化的思维是复兴,不是报复。求同存异是和平发展的共同的出路应该形成共识的原则。将某种文明作为模板,非得套到所有人头上的做法,就不是求同存异了。   

    这些道理比较抽象,船山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孔子曾经预测说“子路不得其死”,后来,果如孔子之言,子路死于卫国孔悝之难。船山强调说,孔子的目的不是“神预测”,而是“警戒他,教(子路)涵养其行行之气”,"行行之气"是刚强的样子,孔子警戒子路:别一天到晚高亢刚强,要柔和下来,这样才能成事。孔子在另一个场合也提醒子路说,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就是针对他“行行如也”的个性提出警戒。这里,临事而惧的“惧”不是怕的意思,而是敬的意思。如果是怕的话,就什么也不用干了,还什么儒家呢?临事而惧是指亲临现场的时候,要柔和庄敬。

    船山以孔子和子路的故事为例,讽刺历史上借助“亡秦者胡”、“点捡作天子”等谶纬之术的“神操作”,一方面没有实际检验的依据,更不劳知得。

    至诚如神的应用范围是临大体,决大计,不是猜彩票式的糊弄。目的是适时做出调整,不是炫技式的神预测。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425。20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