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任安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大将李陵攻打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已尽力,以少胜多后令禅于胆寒,但终不敌匈奴大军到来兵败而降,实属情有可原。武帝闻言震怒,认为犯上,处司马迁腐刑。

司马迁在狱中忍辱写下此文,以明心志。

任安,字,少卿,大将卫青舍人,后任益州刺史,因事下狱,此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举贤推士,直至任安论腰斩罪行刑前,司马迁写了这封回信。

文章挺长,三个小时对照注解翻译释意,了解了作者磊落的襟怀和非同一般的志向。

读书如读人,通篇逐句读来仿佛看到一个强忍身心创痛的高大男子在日月之光下于狱中愤笔疾书。

他不是一般的文人可比,生与死对他意义巨大,他说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分。腐刑相当于死刑乃夺灭男人尊严之刑,曾有多少名人贤士都不愿与宦官为伍,觉得哪怕看一眼都是污了自己的眼晴。而任太史令的他为了义理却成了宦官。为了平时都不曾来往,却欣赏其正直的李陵被问罪受辱。如果为了这耻辱,他可以去死,文中举例说出多少名人烈士为受辱而自杀。但他说这样死却轻于鸿毛,定为后世所不解。

忍辱绝非偷生,而是有更大的任务要完成,强忍身心的创痛不是为了苟活,而是为正理大道能流传于世。

司马迁之忠与屈原不同,屈原忠于楚国、楚王和楚民,得悉楚国亡而愤懑投江殉国。司马迁的格局更大,他只忠于天下真理,强权皇道在他眼里未必成理。为公义他直言犯上,受辱亦不反悔,完全坚守自我。受刑后他带着身心的创痛在狱中写完了惊世之作《史记》。《史记》分十表,十二本纪,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中国历史,共一百三十篇文章。文中说他计划在狱中写完后托人藏于名山,再流入市中,说终会广泛流传于后世那些有识之士手中,把史迹,传播出去。

他又说明福祸相依之理,例举许多先贤名士因圈禁、失明、放逐、囚禁而写出千古名篇,厄运并未使人颓丧,身心遭罪也不能让他停止著作。宠辱不惊,豁达的心胸,司马迁的格局绝非一般士子可比,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考虑到了千秋万代之后苍生的精神文明。他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

文中多次提到世俗之人定不会了解他的想法,只能与有识之士表达心意。也从侧面反映作者坚守大义的孤独之情。

从古至今,圣贤都是寂寞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报任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