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辐:车轮上的直棍,有如自行车的钢丝。三十辐,是一个车轮直棍的数目。

毂(gǔ):即车轮中心穿车轴的圆木。

埏(yàn)埴(zhì):即用抟土和陶土做成饮食用的器皿。埏,借为“抟”,即抟土;埴,陶土。

牖(yǒu):窗户。


【翻译】: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如果不看注释,这一章有好几个字不懂意思和读音,也有不一样的断句,我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了这一种。

这一章老子列举了车子、陶器、房子这三种人们都非常熟悉的东西来说明问题。车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这也就是“有”,而它们的价值却体现在无形的空间,那也就是“无”。这真的是不容反驳,就是这样。

但是,假如没有这些“有”的存在,那来那些“无”的作用,所以这点有疑问。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这章的核心内容,老子就是通过“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来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和无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多少人会把虚无缥缈的无当成有,为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徒生烦恼。一家人由于不相互信任而互相猜疑最终结出一个无法解开的结;朋友之间由于一些道听途说而最后分道扬镳。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如何对待有和无呢?那就是常保虚无的态度,做到有而似无,这样才能达到“以无为有”的境界。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我们拥有的一切也会在瞬间化为乌有,所以只有保持虚无的心态和境界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拥有它们。

老子多次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当我们一味注意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就会被眼前能看到的真相所迷糊,而忽略了真正事实。

当然,“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就不能在重视“无”的时候而忽略“有”的承载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看法也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来分析老子的观点是不是过于片面,我觉得意义不大。

老子是主张“有无共重”还是“无更加重要”,现在是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不管我们学习什么,都是要有益的,那就必须符合人类发展需要。从现实生活来看,的确需要有无共重,我们既不能太过功利,也不能成为一个空想家,立足于实际才是最好的处世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