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看教育(日更79天)

【书名】《乌合之众》法/古斯塔夫.勒庞
【章节】全书
【进度】P1-259
【用时】看书60分,摘抄30分
【摘抄】金句

  1. 形成群体之后,个体的才智就变得平庸,这就是为什么群体完成不了高智商的工作。

2.只要是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就足以让人类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
独立的时候,他也许是文明人。
群体中的他,却变成了一个野蛮人,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兽。
他没有思想,残暴,狂躁,完全是一个被情绪和英雄主义支配的原始人。

  1. 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
    教科书只能充当字典,可以进行查阅,而把它们长久放在脑子里没有任何用处。

  2. 法国的学校不是让人为生活取得成功,而是只打算培养他们做公务员,在这个行当上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一丁点儿的个人主动性。

5.只有经验这位人们最好的来说,会设法揭露我们的错误。

【开悟】今日的看书感悟

关键词: 智力、教育

今天起早,看来一本《乌合之众》,看完觉得作者勒庞,语言真是犀利,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很强,诸如"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而并非天才的智慧"。"群体最渴望的不是自由,而是被奴役。因此不管谁自称他们的领袖,他们都有会本能地表示服从。"

但是,合上书,再自己琢磨一番,书中为我所用的,除了了解了群体大众的心理特征,自己不要盲目参与到大众群体中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如何看待教育。

包括赫伯特.斯宾塞在内的许多杰出的哲学家,已经轻松地证明,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人更幸福,它即不能改变人的本能,也不能改变其天生的热情,而且,只需要进行不良地引导,害处会远大于益处。

咋一听,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很武断的观点。结合当下社会想想,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个年轻人如果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中的知识,他的判断力和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这样的话,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背诵和服从。

等他走上社会,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的困难和象牙塔里学习的理论相差十万八千里,又或者自己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心之向往,于是浑浑噩噩,何谈追逐梦想,生活就得过且过吧。对于别人的成功要么归功于运气,要么说说风凉话,"那不都是命"。

当然,应试教育给了我们公平学习的机会,对于寒门子弟,或者偏远小镇的少部分人,也有少部分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去往大城市或者国外,接触更大的世界。

纵观这部分,少数人成功人士,绝对不会,只是死记硬背,读死书的人士。他们背后的付出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上能够带来的。而这部分成功人士,基本都具备这些成功的必要条件。

所以,针对我们的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我们能做什么?我作为家长,也曾深陷学区房,名校,不输在起跑线等这些焦虑中,幸运地是,随着自我成长的学习,我慢慢重拾起"思考"这个习惯,不再人云亦云,不再一定要从众才会觉得自己没掉队,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也逐渐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我们不可否认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广,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很多,小小年纪就会编程,但是如果孩子仅仅知识层面上的学习,提前,提前,再提前。而没有时间在生活中,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那学习的知识也仅是放在脑子中暂存而已,没用任何用处,因为终究无法成长为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育,还不如不教,可能他自由成长,反而更加幸福和踏实。

孩子离不开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但咱们父母得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何为对?何为错?何为适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适合咱们宝贝的教育才是正确的路子。也唯有父母观察,了解自己的孩子,才懂得什么是适合他的?什么是他的爱好,兴趣?怎样才能促进他的主动性,创造性?

有时,当我们父母没办法的时候,会习惯于选择捷径,花钱送他去培训学校就行了。殊不知,捷径通常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因为培训班只能从众,而真正好的教育,绝对不是从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看教育(日更7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