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一点思考

        近日家庭成员的小群里传了一张照片,小侄娃与80多岁的曾外祖母合照,这是小家伙出生4个月又半以来,第一次与曾外祖母的见面。曾外祖父几天前因年老疾病永远地离开了,这次家里的晚辈带着老太太从老家湖南怀化坐车到的天津外孙女家(我的弟媳妇),一来是看看小曾外孙,二来换个新鲜的环境,以期少些睹物思人伤心的时候。

侄娃与曾外祖母

        老妈上周回安徽老家给孙子上户口,与奶奶相伴10日左右,回了天津。因思念孙子,也是考虑到家里事务多,人手不足。我的奶奶也80有余,这些年幸得有大伯大妈和二姑住得近,平常照顾得多些,大多数的时间奶奶处于独自生活的状态。今年4月份中旬奶奶被小妹带着第一次从老家搭乘高铁到北京,随即去的天津。侄娃满月后第一次与曾祖母的见面,甚是温馨。我的51假期,奔走在几个城市间,从工作地广州飞到天津,随后高铁带奶奶回老家,最后高铁到南京继而飞回广州,短短几日,好在够皮实,经得起折腾。

侄娃与曾祖母

        侄娃的出生给2个大家庭自然带来很多的欢乐,看到弟弟、弟媳初为人父母的喜悦和成熟;看到老爸老妈成为爷爷奶奶的欣喜,尤其老爸在孙子面前自然表露出来的温柔情感,让我感到惊讶。

        尊老爱幼是一个家庭伦理最基本的部分,但是现实的生活中,农村空巢老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中青年人集中在城市。我们凭着常识就可以体会到的事实是,人们更多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在幼上,我不认为这里能简单评论为孝德问题。人类自然的生命更替就是把爱投入在幼小上,保护其健康成长。这样的爱是绝对无条件,一代代靠着着人性本能将爱传递。尊老养老作为生命的逆向守护,不是人性本能,而是靠着情感和理智的选择。中国的传统观念养儿防老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了很多的变量。现代人面临的众多疾病风险,往往是一个小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之痛。

        我所在的卫生用品行业,有关注老年人护理的福祉问题。现代社会的养老是一个医疗、保险、社区以及家庭的系统工程。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福利覆盖到养老板块,有充足的医疗资源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这和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有关“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无奈是截然不同的。

        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以给到老人更好的护理,懂得老人的需求,创造尽可能舒适的环境,尤其是一些特殊疾病的老人。而得到专业护理的老人也更能保持自尊。所谓久病床前的孝子,因为太少,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是备受推崇,这当然是值得的。但是一个庞大的老龄化群体,靠家庭子女的侍奉和照顾是不现实的。中青年子女都本身承受着经济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时刻陪伴老人左右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从情感的角度来说,长时间照护老人,尤其是生病的老人,慢慢因为物质和精神的压力而变得情绪焦躁。老人和子女之间也失去了身体和生活的界限。

        记得在一期《圆桌派》的节目中,主持人讲过一个朋友的故事。他的父亲平常在养老院,有专业护工的照顾,每个星期,这位朋友会开车去和父亲见面,老头也会穿得很精神,两个男人会聊聊工作聊聊家里的事,气氛轻松愉快。老人也仍展现出爽朗的一面,非常有尊严。如果父亲在家养老,这位朋友不敢想象他们能有这样的对谈场景。

        谨在此分享一点自己浅显的思考。中国已然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全社会都要面临的难题,养老福祉,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更是关乎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对待老年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亲情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