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三个核心是什么?

在上一节的课程中,我们了解到:

第一、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明确的写作目标;

第二、人人都需要学习写作,写作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第三、对于写作,赋予其伟大的价值,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既然清楚了写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而也应该了解一下写作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掌握最核心的内容,便能最快速的入门。用李笑来的话说就是『最少必要知识』,比如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就是留白与元素:按黄金比例来进行留白,按不超过3种元素来填充;再如冥想的最少必要知识就是让注意力只关注在呼吸上。

那么,写作的最少必要知识是什么呢?

答案是:输入、思考和输出。

按照写作的逻辑闭环来看,写作就是将输入后的内容经过思考加工后再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其中涉及3个维度:输入、思考、输出。其中输入是前提,思考是本质,输出是结果,而这也就构成了写作的最核心要素,即写作的最少必要知识。简言之:

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

知道了最少必要知识,那么所有的发力点都应该集中于此。而不是像打游击战一般,东打一枪,西放一炮。

那怎么发力呢?



01 提升输入效果

在《从零开始学写作》这门课程中,粥左罗老师在提升输入效果上给了我们3点秘诀:

第一:提高你的输入强度;

第二:提高你的输入标准;

第三:提高你的输入效果。


第一点,提高你的输入强度。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

学员问:“老师,我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呀?”

老师回答说:“你现在写了多少字?”

学员:“几十万字吧,不到100万。”

老师:“先写100万字再谈后面的吧”

在我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应该很多写作者都会体会到这种感受,究其原因,在于输入量和思考不够,没有输入,肚子没货,当然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思考,当然输出不出来。

以上的启示便是:多读多写,才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提高你的输入标准。在我读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一直拿来作为辩论:开卷是否有益?不管是否有益,其实都有它的道理。但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的著作,不要浪费时间在那些垃圾文字上。

啃一本经典的书籍下来,以后再遇到相关领域的书籍,都能大致了解其框架是怎样的,就像如果想学习读书方法一样,一定要先去读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三,提高你的输入效果。输入的量不少,输入的标准也不差,但还是感觉进步很慢,这也是大多数人遇到的现状。

效果不好,大多问题出在效率身上。很多人每天都在学习,都在输入,都在思考,但输入的效率怎样,思考的效率怎样,有没有想过?比如,每天都会看几篇公众号文章,但看完了也就完了,没学到什么,这就是无效阅读,效率几乎没有。还有很多人订新年阅读目标,都是以看完多少本书为目的,而不是说我要学习什么东西,解决什么问题为目标。这样的阅读目标能有多大效果呢?

怎么解决呢?

对此,粥左罗给出了他的建议: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做笔记的习惯;更聚焦主题式阅读;好内容,反反复复读带着批判性思维阅读和学习;阅读过程中不断带入自己的工作场景。


02 训练思考能力

写作的本质就是思考。思考也是写作三个核心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

对于1篇干货类文章,并不会要求文采怎样怎样,只要思考的逻辑到位就OK。这其实对于大多数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文采这个东西,可能需要积累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写出大师的效果,而逻辑却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训练出来。

如何训练这种能力呢?


第一,   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

罗素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因为人类大脑的天性就是避难趋易,而思考本身是一件反本能的事情,所以,真正能够做到独立思考的人不多。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思考,而且还要习惯性的去思考背后的本质,这肯定没人反对吧。

 

第二,   习惯性建立知识的联系。

罗振宇曾在60秒语音中提到他自己是怎样学习的: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一样,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个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李笑来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自己读书时,每看到一个新知识点时,总是停下来问一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哪里?

一个人聪明与否,就看他脑海中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以及这些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之间又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任何知识点都是相对孤立的,如果把他们窜在一起,就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第三、习惯性应用所学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但我相信,你肯定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我发现很多同学,书籍看了很多,书中的道理也是张口就来,但自身状况却并不是很理想。正如很多聪明人却很穷一样,这说明并没有把聪明发挥出来。

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凡是不被你所用的知识,就不属于你。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现在,更别说一生了。用第一点我们所说的习惯性追问事物的本质来分析:就是因为我们只限于知道,并没有应用所知道的,所以在行动层面,还是只是零。

在我上一篇文章《尖子生是怎样炼成的》中,专门写过李叫兽,其中提到一篇文章:《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这本是知乎上,网友们问及叫兽是如何构建知识体系的,叫兽给出了他的答复,总结为三句话: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关联,践行,思考,不仅是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还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绝佳方法。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接下来就要去思考如何做到。


03 强化输出能力

写作就像是打磨一个完整的产品。输入、思考只是相当于完成了产品的制作过程,而输出才是将产品呈现出来,缺少输出,即使输入再多,思考再好,也没人知道,所以输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输出的还有一个好处便是:通过输出能够倒逼输入。

比如,写文章这回事,很多人都面临不知道写什么的困难,这也是很大一部分人止步于写作门外的原因。

原因无他,肚子里没货嘛,自然就写不出什么,通过输出的形式,可以倒逼输入,比如,你今天规定自己写1000字的文章,可你现在还不知道写什么,那就只能去读书,去观察,去思考,然后再进行输出。

就像有人说,一定要养成写作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买一送一,养成一个写作的习惯,赠送一个读书的习惯,两者都养成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那如何强化输出能力?


第一:大量的写,持续的写。

量是基础,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没有大量的练习,怎来提高?大量的最好体现就是标配上每天,每天都写,每天都选择固定时间写作。就像《成为作家》中一个很好的建议:每天早上起来开始写作。每天逼迫自己完成500-1000字,其实这并不多,要知道,村上春树十年如一日的每天固定写4000字,不完成不睡觉。


第二:大量的基础上,进行刻意练习。

在《异类》这本书中,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万小时法则”,认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事实上,这样的理论被无情推翻了。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提到,刻意练习才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刻意练习主要包括:

在学习区练习;大量的重复训练;获得持续有效的反馈;专注且集中;

所以,重复不是关键,刻意练习才是核心。


04 写作的三个核心

正如以上所说: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其中输入是前提,思考是本质,输出是结果。

那么,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就可以主要参照这三点来进行训练。在这三方面下狠功夫。

最后,想要学好写作,三者缺一不可。

祝写作愉快。


END

2019.2.25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的三个核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