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助人(家庭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是必要的,可能是一段关系建立感情账户的方式,又或是合作伙伴利益共赢的手段。因此,人和人之间的互助活动是有利于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但出发点是好的,不代表助人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彼此满意的结果,如何有效地助人,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课题。


我们经常身边听到一些自诩有“助人情节”的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痛苦的感受,简单来说,好心办成了坏事。

比如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经常听到家长跟我反馈他们眼中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我希望孩子能够更主动一些…”、“怎么我的孩子就不能做到像别的孩子那样”、“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习,做事不能做得更好,更快”等此类的话,这是父母对孩子们的期待,也可理解为一种助人情节,可往往,这样的助人行为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积极的作用。


首先要明白,助人时要区别个人期待和他人需求的问题。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可是有没有真正考虑自己的期待,是否跟孩子目前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能力是相匹配的,孩子有需求没能力做不到,有能力没需求不愿做。


如果真正地“为孩子好”,那就在孩子有需求没能力的时候,考虑自己的经验和学识是否真正能帮助孩子提升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那是否有可以借助他人力量的途径和方法?又或是用充满爱意的方式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让他们起码获得来自亲人的情感支持,这对孩子来说也意味着获得了一种前行的动力和能量。


想必思考这些问题更容易找到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办法,如果只会用抱怨、责备、催促孩子等教育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期待和想法,本身孩子的成长过程就需要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如果给予的是无效的帮助,那无疑会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心理压力,同时作为家长,自己的期待得不到满足,也会产生痛苦。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非常聪明,也有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可对当下的结果没有强烈的需求和目标感,那就算家长或者老师把具体方案,步骤都摆在孩子面前,效果仍然会不尽如人意。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决心要在某件事获得结果之前,一定会经历权衡利弊的过程。当孩子作为个体本身意识到结果的重要性,知道做了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做会因此损失什么,把做事出发点放回到自己身上,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发挥出来。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学会把自己期待转化为孩子的期待或者共同的期待,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则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助力孩子的成长,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这样的方式或许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助人时要从实际出发,考量自身能力,尽人事,听天命,即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经历很多无奈的时刻,想做到却做不到的事很多,不能坦然接受当下发生的结果,那只能陷入痛苦的漩涡之中,从而丧失斗志,停滞不前。


作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但也要承认自己的认知,能力,资源都是有限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人,能力,天赋也是有限的,就算给予孩子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抛弃幻想,并不是消极之举,而是回归现实,让孩子能够以更健康的姿态去成长,允许他们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的轨道里慢慢成长。

成长永远没有速成法,但求好事,莫问前程,静待花开的那一天。


最后,摆正助人的心态,身心愉悦地接受任何结果。助人为乐的前提应当是出于个人意愿。即使作为家长来说,想让自己孩子变得优秀,拥有锦绣的前程,但当孩子努力过后仍然没有如愿完成既定的目标,也不应让这样的结果当成否定自己,否定孩子的事实依据。


有时我在接受新生报名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个别家长对自家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前坚持学什么东西都坚持不下来,这次能坚持下来吗?不能坚持就不学了,不然学了也白费”,或许在家长的理解看来,这是对孩子的一个激励,但换个角度,从孩子角度来思考,或许会觉得自己之前的不坚持是辜负了父母的期待,再次面对父母这样的提问,也会考虑再次开始学习新的学习项目是否会获得让父母满意的结果,往往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来学习的孩子,很难把精力和心思投入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来。因为孩子们也会害怕失败,也会害怕再次被证明失败都是自己的问题。


作为家长,只有真正做到重结果更重过程,让孩子轻松上阵,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才能做到不管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能让孩子从中学到东西,成为一个成长型人才。


助人有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到助人为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有效地助人(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