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迢迢河汉并双星

经过了好几个月的高温和降雨,

我们终于等到了立秋。

对古代人来说,

立秋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时节。

在周代,立秋时要唱歌跳舞,

巫师祭祀上天,

感谢农作物收货。 

但是随着这种祭祀行为的延伸,

立秋所在的农历七月,

就逐渐发展为

专门祭祀先祖和鬼神的“鬼月”。

 

尽管“鬼月”听起来恐怖,

但农历七月的核心是“团圆”,

总体上相当温情。

相传七月十五是地府开门时,

已经去世的人就会在这一天

回家与家人相聚。

但是更著名的,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最早,人们只是崇拜

名叫“婺女”的星星,

认为它能使妇女们的手工活做得更好。

但古人今人都一样爱八卦,

随着时间发展,

人们忍不住把附近的牵牛星

和婺女凑成一对,

逐步演绎成现在我们看到凄美故事。

不过和现代不同,

古代人过“七夕”还是以“乞巧”为主。

汉代西京杂记就记载

“汉彩女”在七月初七“穿针求巧”。

到了宋代,“七夕”就变成了

公开、大型的技能比赛,

妇女同志们在街道展示自己的作品,

比赛对月穿针的数量,

并携小姐妹们染指甲、疯狂购物。

这是一个属于女人的节日,

男女定情只是附加产品。

现代女性已经从无休无止的

针线活中解放出来。

虽然不能和女朋友们比织布,

但是还可以“咬秋瓜”,

做新时代的吃瓜群众呀。

七夕热闹过后,

人民群众都翘首盼望着凉爽的天气。

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都在说气温的降低对物候的影响,

但其实并不意味着秋天真的到了。

从现代物候学上看,

秋天指的是,

五天平均气温低于22摄氏度,

且不低于10摄氏度。

这就意味着,白露以后,

全国才能陆续进入真的秋季, 

从传统文化上看,

立秋之后的几天依然属于“长夏”,

尚在湿热的余韵中。

等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才可以放下“祛湿”,

开始针对“秋燥”的“养阴润燥”。


从立秋开始的秋季上半部分,

大多数情况属于“温燥”。

这时候气温相对比较高,

降水减少,昼夜温差大。

很多人会出现鼻干、口干、

干咳无痰、心烦口渴等症状。

这时要“清热润燥”,

适当的食用百合粥、麦冬茶等。


点击图片查看其它节气小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立秋:迢迢河汉并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