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

从书海中挑出吴念真的这本《这些人,那些事》是非常偶然的,不过好像又是必然的,因为他的身份和他所在的地方——他是台湾人。

对于宝岛台湾,我了解的非常少,所以很好奇,希望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窥视到那个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部分。

图片发自App

吴念真,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本名吴文钦,因女朋友叫阿真而取笔名吴念真,意思是“不要再挂念阿真”。

1976年考入辅仁大学夜间部,主修会计学,那个时期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文章大部分以中下层人们的生活为背景,他的作品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

1977年,吴念真开始接触剧本创作,此后与作家小野结识成为好友,一起合作推动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

期间参与了《海滩的一天》、《儿子的大玩偶》、《恋恋风尘》、《无言的山丘》、《悲情城市》等多部重要电影作品的创作。

图片发自App

(这是附赠的别册上的图片)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捧着这本书,它太过简洁,封面、内容都尽是黑白两色,也许象征着一种人生,非黑即白,绝对没有妥协的灰色。

我细细的看来,文字里纠缠着的几乎全是往事的点滴。

图片发自App

记得有人问吴念真,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回答,“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我读吴念真的书,读龙应台的书,从书中似乎也读出些什么来。

那群因为历史问题成为台湾人的人,他们的一生比我们更坎坷,那种坎坷既来自于生活的动荡清苦,更来自于内心凄苦不安。

大多数人,似乎一生都在寻找,寻找一个叫做故乡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生命里多出了几分的动荡、周折,才让他们的灵魂多出了几许的韧性,更善于拼搏、奋斗。

也因此,书中所描述的草根阶层们,很多人的生命、理想都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

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然情感朴素又恣意,喷薄出的却是强大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图片发自App

母亲在吴念真的婚礼上,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

暗生情愫的技工和中学女生在公车上面对面,各自沉默地吃着面包;更有给念真带来屈辱又为他做面子的弟弟,写遗书说“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书中的小弟和小妹,老兵或女孩,仿佛就在身边,和我们一起经历着生命中的惊喜与惶恐。

作者描写的一些场景是我所未见过的,他的某些情怀是我现在还不能感受的,但是一点都不影响我读书后的感动。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呢?因为他深沉的文字底下透出了浓厚的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感动着同根的我,让我想念起共同的祖先和血脉。

有读者说:“我最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

我看他的书,记得他的歌《桂花巷》,这首歌获得第24届金马奖最佳电视插曲奖。

不知道是否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自己一生最简短的诠释,我暂且这样理解。也在此与朋友们分享:

《桂花巷》

想我一生的运命  亲像风吹打断线

随风浮沉没依偎  这山飘浪过彼山

一旦落土低头看  只存枝骨身已烂

啊......只存枝骨身已烂


花朵较坏嘛开一次  偏偏春风等袂来

只要根头还原在  不怕枝叶受台风

谁知花  等人采  已经霜降日落西

啊......已经霜降日落西


风吹身躯桂花命  若来想起心就痛

恩怨如烟皆当散  祸福当做天注定

往事何必越头看  把他当作梦一般

啊......把他当作梦一般


《这些人,那些事》还特别收录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与不舍。

另外,本书特别邀请作家雷骧绘制插画,各位书友,凭借此书可以看到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的精采火花,幸甚至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