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维的一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

王维(公元701—公元761),字摩诘,祖籍山西太原祁县。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潜心佛禅,被誉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三足鼎立于盛唐。

大文豪苏东坡这样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一生,未弃仕宦而又倾心山水,从满怀抱负到渐趋淡泊名利,用自己的不凡的才华和对生命的追求,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熨烫和慰藉着世人的心灵。

一、早年

王维少有才名,二十一岁考中了进士,入仕之后,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职位,品级不高,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职务。因此,王维可以经常和达官贵人接触,这个时候的王维可谓是春风得意。可惜好景不长,他因犯坐累(因伶人舞黄狮子受到牵连)被贬至济州。

当初,唐玄宗得到皇帝的位子并非是名正言顺,他对他众多的兄弟还是有些戒心的,因此才有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一番动作:将几位王爷调到外面去做官。王维犯坐累是表面原因,实则是王维未做官前就与岐王、宁王、薛王相交甚厚,但做官之后就得避讳了,因此,他是遭到了猜忌才被贬的,正所谓是“伴君如伴虎”吧。

这是王维第一次被贬,去往济州途中,苦闷孤独的他写了《宿郑州》,表达了寂寞孤旅,亲朋皆无的离别之情。其中前四句: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童仆。

此后的王维,在济州呆了四年,回到洛阳的淇上任职一年左右便辞职不干,回到长安研究佛教去了。他想在佛法中寻求解脱之法,以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官场失意的落寞。

王维曾写下一首直接阐述禅理的诗《戏题盘石》: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对于佛教启蒙的是源于儿时他母亲的潜移默化。王维的母亲崔氏一生信佛,取《维摩诘经》“维摩诘”的趋避灾难之意,为王维取字为“摩诘”,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之中无灾无难。

在这段时间里,他认识了孟浩然,与他结为知己,两位山水田园诗人性格相投,惺惺相惜。孟浩然落第回乡时,他写了首诗劝孟浩然归隐,可是他自己对出仕却并未死心。

王维在家中一边等待再次出仕的机会,一边过着半退隐的生活,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内心希望能够退隐山林,另一方面又盼望着能够再为国家出力。他喜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此在《桃花源记》的基础上作了一首《桃源行》,以此慰籍心灵。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令,就是首席宰相。王维认为自己再次出仕的时机到了。他怀揣着一首《上张公令》去拜见张九龄,张九龄对他的才华非常推崇,在他的帮助下王维次年便担任右拾遗,这是一个谏官,王维还是非常高兴得到这个职位的,工作也非常努力。然而朝廷的朋党之争非常激烈,作为首席宰相的张九龄出身寒门,但却才华横溢,一心为报效社稷,利济苍生而努力。而他却有个极为难对付的对手——李林甫。在李林甫入相之前,唐玄宗曾询问张九龄对李林甫入相的看法,他的回答是:“宰相关系到国家安危,陛下用李林甫为相,臣担心将来会成为宗庙社稷之忧。”

可是玄宗任命李林甫为相主意已定,并没有因张九龄的话而改变心意。李林甫成为了宰相,并且张九龄说的话他也知道了。李林甫被人称为“口蜜腹剑”的权相,这个称号不是白得的,最主显著的特征就是沉得住气,又记仇,他善于潜伏,也善于寻找机会打压对手。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林甫终于找到机会,使用计谋一举将张九龄拉下首席宰相的宝座。而后,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坐上了首席宰相的位置。而这一次的朋党之争,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拐点。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上(李隆基)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

在人人自危的时候,王维写了“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这样的诗句来思念张九龄,也得罪了李林甫一派,不久,他就被贬到边塞去了。

王维的性格中有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一面,写诗思念张九龄这个举动充分就说明了这一点。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使他无法适应黑暗的官场,与那些尔虞我诈的人为舞,以致于从入仕以来一直官场不得意。

二、被贬

王维虽然对于被发配到边塞感到苦闷,但是在西行的路上,他看到了大漠的雄奇瑰丽的景象,这一刻他深受感触,抛下了郁郁不得志的心态,激发了他内心的斗志,此时他希望去到边塞能做些实事,能建功立业。

他有诗云: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边塞回来,王维的官职有两次小小的升迁,四十岁这年冬天,“知南选”。

“知南选”是一个考察、监督官员的职务。按唐代官制,岭南地区的官员升迁不由吏部直接负责,而由朝廷派官员前往实地考察任用。

王维任命为南选的刺史,他很高兴得到这个职位,不但可以远离朝廷是非,还能四处游历一番。他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在南下的路途中,经过襄阳,他高高兴兴地去拜访孟浩然,却得知好友已经去世的消息,令他大为神伤。

他心情沉重地写下《哭孟浩然》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怀念: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

从南方归来的王维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对官场开始失望,他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买下了产业,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从此“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一门开始飞黄腾达,父兄叔伯兄弟身居要职,三个姐姐进宫服侍玄宗并分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传杨家几位主人喜欢修建豪宅,每建一宅往往耗费千万,又喜欢攀比,如别家宅子比自家的更豪华,就把新宅推倒重建。各级官员为了讨好杨家人,对杨家交待的事情无不尽心尽力,所有花费极为庞大。

此时的大唐王朝朝廷内外开始腐败、腐朽,上层社会的贵族仕子只顾吃喝享乐,生活奢糜。对上讨好上司,对下无人肯做实事,只顾搜刮压榨百姓钱财,不管百姓死活,民间百姓的税赋日益沉重,民不聊生。

此时的王维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偏安一隅,半官半隐中在山水田园间畅游。

《山居秋暝》便是在隐居时所写,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然而,惬意自在的生活很快被打破。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第二年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带着爱妃、儿孙逃往四川,王维被叛军所俘并带到洛阳。期间想逃出去,“服药取痢”,未能成功。王维官职不高,名声却大,被称为“天下文宗”,安禄山需要他用来装门面,并不杀他,却逼迫王维接受伪职。

期间,王维写了一首《凝碧池》向大唐皇帝示明了心迹: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也因此诗,在后来两京收复后清算人员时,王维才逃过一劫。

王维似乎与生俱来就一种顺随所遇的柔韧精神,以豁达之心抵御失意,以愉悦之心抵御困苦,以平常之心看待万物,内心富足又非不食人间烟火。

三、晚年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王维迁尚书右丞。第二年为使弟弟王缙回长安,上表曰愿回乡归田换得弟弟还京。王维于公元761年卒,终年60岁。

纵观王维的一生,无论是面对苦难还是春风得意,少有言语过激、出言不逊、自暴自弃的情况,一直都是文质彬彬、从容淡定、温婉笃厚的文雅之士。

他注重孝道,在失去祖辈恩荫情况下,承担起照顾弟妹、孝敬母亲的责任;他重情重义,他的送别诗多达七十余首,多是私交好友;他知恩知报,他在张九龄被贬时的反抗;他不畏强权,被安禄山所俘还敢作诗表达愤概;他多才多艺内心富足,诗、书、画无一不精,钻研佛教,精神世界富足;他至情至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这样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人,怎能不让人喜爱之、敬佩之?

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评价王维:

“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极其精当地概括了王维一生,是仕进与退守的兼容。

王维的名字是出世,内心却是入世,在出世与入世间只能选择半官半隐,而他内心对自己倾心山水田园和佛学却无法脱离朝堂的现状了然于心。正好应了他在《终南别业》中写道那句诗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既然无路可走,索性坐在那里看天上云卷云舒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王维的一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