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心身问题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但改变可能让他苦上加苦。比如孩子抑郁的时候,躺在床上根本起不来,虽然心里想着,要好的伙伴都在学校里学习,这很让人沮丧,但是一想到起床去上学这件事,就更让人难受了,课堂上度秒如年,想想就头皮发麻。
其次,孩子的行为异常在大人的眼里是问题,但在孩子的眼里可能恰恰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比如厌食症的孩子会特别恐惧发胖,这种病理性恐惧,常人理解不了。而不吃饭恰恰就能立竿见影地缓解这种恐惧,于是,就算人人都知道长期不吃饭会饿死,但那不是孩子眼前的痛苦,就顾不上了。其他心身问题也是大体如此。
最后,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红利”。比如因为病情而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可以阶段性地不用去学校,可以得到期待已久的礼物等等。这些都被称之为“继发性获益”,意思就是周围人对孩子患病的解读带来了相应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正好是孩子想要的,就好像从心理上间接鼓励了心身问题的存在。
那怎样激发孩子的改变动机
心理学上会用“改变的准备度”来评估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它包含有两个指标,分别是:“改变的重要性”和“改变的信心”。
改变的重要性,是指一个人觉得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大小以及改变是不是必要。比如一个社交焦虑的孩子可能选择独来独往,你要真问他的时候,他会表示也希望有很多朋友,也希望受欢迎,但是这么多年没朋友的日子也习惯了,所以社交看上去并不那么重要。
改变的信心,是指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出改变。比如一个网瘾的孩子,他确实承认疯狂上网已经把自己的生活都毁了,但是他多次尝试戒网都以失败告终,所以再多一次也不觉得会有什么不同。
如果把这两个指标,分别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上面都标注上1-10的刻度,那它就变成了一个叫做“准备尺”的工具,你可以让孩子就某一项具体的改变来给自己打分,分值越高动机就越强。还拿上面两个例子来说,社交焦虑的孩子可能会给“改变的重要性”打2分,网瘾的孩子可能会给“改变的信心”打1分。
当遇到孩子打低分的情况,你可千万不要急于催着改变。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可以被看见、被尊重、被接纳的,他是拥有选择自主权的,这样他才能认真思考改变的可能性。
具体怎么做呢?
举个例子,在一个休息日放松的午后,可以邀请孩子坐下来玩一个游戏,然后让孩子在准备尺上就关于“按时上学”这件事来打个分。关键点是,当孩子给出评分之后,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好奇心,去探寻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可以问:“在重要性上你为什么打了6分呢?”然后,你可以仔细聆听一下孩子的想法,接着反馈:“哦,原来是这样,你觉得自律确实很重要,但是能多睡一会儿的话上课的效果会更好,反正妈妈可以帮忙跟老师请假。”
再比如孩子给信心打了4分,顺着这个思路他告诉你,因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已经习惯了,一下子改过来自己都觉得不可能。
最后,可以试探性地问:“发生什么情况能够提高你对重要性和信心的评分呢?”这样一来,关于做什么你会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脉络。比如你可能会考虑在未来要停止给老师打电话来替孩子请假了,让孩子意识到迟到的尴尬是需要自己面对的,这样他对重要性的感知会更清晰;或者跟孩子约定,每周每减少一次迟到都算成功,并且适当地给予鼓励,增加他改变的信心。
准备尺这个工具,带着“准备”二字,就是为了引发关于改变的谈话,让你跟孩子一起准备起来,而不是急于进入干预的惯性里,催孩子马上行动。
怎样避免频繁犯错呢?俗称为“八要八不要”,这是家长需要反复练习的硬核技能。
首先,咱们来看“八不要”:
不要用你的逻辑去争论、教育或者说服孩子;
不要用某个权威或者专家的帽子去说服孩子;
不要命令、警告或者威胁孩子;
不要滔滔不绝地发表一言堂式的演说;
不要对孩子做道德阐释或者评判;
不要对孩子发出一连串的提问和质疑;
不要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你有问题”;
不要直接给出父母拟定的解决方案或者行动方案。
这八件事其实来自一种被称作“翻正反射”的心理机制,就是说当我们眼里看见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去纠正它,而被纠正的一方很自然地也马上会产生抵抗。
大人在这里面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确实是卡在这里一筹莫展了。很多家长表示,这些都不让做的话,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怎么办呢?咱们接下来看“八要”:
要引导孩子去谈对当前问题和处境的真实想法;
要把沟通的重心放在孩子关心的东西上;
要让孩子自己呈现出不改变会造成的冲突,来制造谈论矛盾的机会;
要强调孩子有选择如何行动的权利,同时要对结果负责;
要把你倾听过后的内容,用第二人称“你”开头的陈述句反馈给孩子,比如“你觉得……”“你感到……”“你认为……”等等;
要把孩子说的话做阶段性的小结;
要把沟通的目的定位为分享,而不是改变,尽量让谈话温暖有爱;
要主动觉察自己内心升起的评判和敌意,及时调整。
如果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套“八要八不要”原则,在日常沟通里发现,关于改变,孩子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意愿和方向,并且想要你帮忙,那你就可以顺势而为,开始进入行动计划阶段了。
做好了上述这些工作,我们通常会认为家长就发挥了“安全基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