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比历史上多出了五路?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是小说群雄逐鹿阶段非常重要的大战。而“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在真实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便是在中平六年(189年)爆发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然而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不同的是,历史上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满打满算也只有“十三路诸侯”。小说《三国演义》讨董联军的诸侯数量要比历史上多出五路,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上参加讨董联军的军阀为: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

再加上曹操和孙坚,参加联军的军阀共十三路。小说《三国演义》在保留以上十三路诸侯的基础上增加了五路军阀: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

孔融

在真实的历史上,孔融当时的官职应该是北海相而非北海太守。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孔融正在北海与黄巾军余部作战。孔融与黄巾军的战争直到刘备进入徐州前夕才结束,自然无法参加联军。

不过孔融是孔子的后代,还是历史上著名的曹操反对派,加强了“尊刘反曹”的正统性。再加上孔融后来还是刘备入主徐州的重要推动者,《三国演义》自然要抬高他的形象,并让他也参加讨董联军。

陶谦

根据史书记载,陶谦此时是中立乃至倾向董卓的,自然不会参加联军。但陶谦后来是曹操的大敌,更是刘备跻身群雄的关键人物。“尊刘反曹”的《三国演义》当然要抬高陶谦的形象,让他参加讨董。

马腾

在历史上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马腾正在关中地区公开造反,与董卓和关东联军在名义上都是敌人,自然不可能参加联军。而且马腾在地理上属于关西军阀,也不可能跑到关东去参加讨董联军。

但马腾毕竟是季汉“五虎上将”马超的父亲,后来又死于曹操之手。因此小说《三国演义》一直将马腾塑造成为扶保大汉、铲除奸佞的忠良,像参加讨伐奸贼董卓联军的正义之举肯定是要让马腾参与。

公孙瓒

在历史上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公孙瓒正在与乌桓、鲜卑等等北方游牧民族和黄巾军余部作战,没条件参加联军。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小说里,公孙瓒都是老同学刘备早年创业的主要支持者。

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人微言轻的刘备参加讨董联军的合理性,小说《三国演义》描写了刘备跟随公孙瓒参加联军的情节。于是公孙瓒在小说里不仅参加了讨董联军,还成为少数有积极表现的诸侯。

张杨

与以上四位军阀不同的是,张杨在历史上确实参加了讨董联军。不过张扬当时是个只有数千军队的小军阀,实在算不上一镇诸侯。因此张杨是以袁绍部将的身份参加联军的,刘备当时也是类似的情况。

不过张扬在汉献帝落难时表现的不错,有点汉室忠臣的样子。再加上张杨后来长期与曹操为敌并最后被曹操所灭,小说《三国演义》便提高了张扬的地位,将之列为讨董联军的一路诸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演义》的“十八路诸侯”为什么比历史上多出了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