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终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想去尝试,太危险。
当然,人们可以躲开火山口,但军队打仗、矿山施工却离不开炸药。无论炸药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可以想象出生产炸药是安全风险相当大的工作。靠生产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安全生产典型。刚开始,他们也经历过爆炸,有过死亡,有过巨大的财产损失。创始人老板杜邦于是决定,把家安在生产炸药的厂区。工作的时候是和危险打交道,工作之余,吃饭、睡觉也都没离开炸药的危险区。按照中国人的话说:杜邦不是找死吗?不,他也想活着。他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白天、夜晚,工作、生活,都在危险区,才能逼迫自己辨识危害,控制风险。他的这种直面危险解决问题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企业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已经从个人的一种努力上升为企业的精神动力。
记不清是哪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情节大概是,我方和敌方斗智斗勇,我军的侦察员或者地下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往往进入了敌人的心脏部位。电影放到一多半,观众才“哇”的一声,原来对方将领的秘书、副官就是我们的地下党员。还有的电影表现的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电影的主角是个好人,已经回到了驻地,周围都是人民群众,可他的身边暗藏了敌人的特务奸细,随时准备干掉我们主人公的性命。
在企业里,“最危险的地方”要变成“最安全的地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处在“雷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中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还能够保持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的标志,靠的是什么?按照中石化高层人士的说法,受益于10个方面——
一是大局观念,“保安全就是保政治,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大局”。
二是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三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重“三基”,查“三违”,反“三个主义”。重“三基”是重视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查“三违”是查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反“三个主义”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
四是“一岗一责”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很明确。
五是安全监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
六是到位的安全检查,“严之又严,吹毛求疵,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七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多,连续作业”。
八是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包括“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还有“乱世当用重典治,重病须靠猛药医”。
九是下功夫治理隐患,讲究“见大风于青萍之末,扼隐患于未然之时”,采取“总部监督、分级管理、企业负责”,用“四定”作保障: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
十是对待事故的调查处理有科学的态度。中石化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应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事故原因要水落石出,吸取教训要刻骨铭心,事故处理要痛之切肤,事故整改要举一反三。
中石化的治本之法,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文化”;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安全文化”。
实际上,“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