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阅读《园丁与木匠》有感

我不知道《园丁与木匠》在教育类书籍中会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得到”有好几位老师解读或者提及这本书,但这绝对是一本毁尽妈牛三观的颠覆性作品。

在中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教养”的观念已深入家长的头脑,当满街都是“搭配鸡”、“混血牛”的时候,教育焦虑也似乎变成了一种身份和荣耀。

高普尼克奶奶居然说让孩子尽情玩耍才是教育的人间正道,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人之语是在求关注博眼球吗?妈牛肯定说这是老糊涂了,肯定没带过娃。

且慢,高普尼克不但带过娃,还带过孙子,她的观点跟她带娃、带孙子的经历密切相关,或者说她带娃带孙子的经历才让她产生并理解了自己的观点。这位奶奶级的心理学家来头可不小:“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也是第一个从儿童意识的角度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是“心理理论”的创始人。

阅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园丁与木匠》是一本教育“指南”,不是说拿来就能用的操作性指南,而是指南针的“指南”,这本书说的是婴幼儿教育方向性的文献,一本关于育儿的哲学级读物。

高普尼克认为,在儿童养育中存在两种悖论:爱的悖论和学习的悖论。这些悖论是人类在自身数十万年甚至更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质性的规律,近两三百年才出现近代教养模式远远未能适应(或改变)这一规律,或者说完全违背和扭曲了这一规律。

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木匠,虽然会关注手中的材料,但最终的目标是将这块材料变成一个板凳、桌子、柜子,在木匠眼中,少不了刀刨斧锯,将木材变成为一种固定的组合形式。但每一块木材本身有不同的纹路,若一味按照其自然纹路,甚至就当成了一块废柴。木匠的做法,破坏了木材的自然天性。

如果要发挥孩子的天性,就要采用另一种思路,就是高普尼克所说的园丁思维,将孩子当作一个多彩的花园,给花园创造肥沃的土壤,让花园成长为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开出缤纷的花朵。

玩耍的方式是与时俱进的,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与原始部落的孩子的玩耍方式有天壤之别,与此同时,玩耍的天性难以改变。进入数字时代,技术的发展让两代人之间的玩耍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一个很现实的现象就是数码产品大量进入家庭,对于很多人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作为父母的一代,我们是被推入信息时代的,也有人说是数字时代移民,而子女一代,则是一出生就生活在数码产品中,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二代人之间的玩耍方式、观察方式和探索方式处于完全不同的背景,用木匠思维模式训练出来的父母面对数字时代的孩子的思维和探索方式感觉到实实在在的无力感。继承和创新的悖论从未试过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有多少为手机抓狂的父母就有多少为手机而憋屈的孩子。

抛开APP的算法、游戏的奖励机制等等心理战武器,我们首先应该接纳数字时代已经来临的事实,接受数码产品已经难以取代的现状,我们自己也要身不由己地学习适应数字时代,不能一味地排斥、限制使用数码产品,用工业时代的方法来养育数字时代的孩子,把数字原住民强行改造成跟自己同样的数字移民。面对如此剧变,我们更要勇敢地运用园丁模式,用理性陪同孩子一起探索数字世界,帮助他们找到新的生活、思考方式。

保护好数字原住民,也许是数字移民能够为时代做出的最好的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保护”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阅读《园丁与木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