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0

记得高中时和好友争论,光是粒子还是波,我说光是粒子呀,你没有听过光子么?她说当然是波啊,你没听过光波么?然后翻书一看“光的波粒二象性”,瞬间两人都为自己的无知而脸红继而握手言和。那一幕至今都记忆犹新,现在想来,那时候的争论暗含的心理状态就是为了显现自己的知识范围更广吧,但是彼此的知识层次又不够高,所以感谢教科书,让我们以后发表言论之前,先翻书。。。

今天老师关于端午节的探讨,之前也有思索,所以不自觉便落入了老师的陷阱里,去思考到底端午节应该怎么过。但立刻警惕,这就又会变成关注question本身了,而且代入了自己的见知进行预判,无法好好的进行“插科打诨”。如何能够从争论端午节如何过这个现象,抽象出端午和节日的不同,进而让两位文化人都可以接受彼此可以有不同的过法,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文化人,在一个群里,争论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让对方必须顺着自己认同的方案来过端午,更多的是为了表现自己更有文化吧?支持安康的人想表现自己爱国又传统,支持快乐的人想表达自己开明又随和。emmm……这也是带着自己的见知障的预判……要改……

人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说同一句话的含义都是有区别的,老妈问你“回来吃饭么?”可能是想说想你了回来陪我说说话,儿子问你“回来吃饭么?”可能考虑的是我能多玩多久游戏,老板问你“回去吃饭么?”可能是想让你留下加个班。看到背后的含义,需要把对方视作一个人,带着经历情感和思维的活生生的人,让自己中立又包容,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去体会对方的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点评训练营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