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人从出生,到童年,再由青年、中年到老年,直至死亡,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规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富甲一方还是穷困潦倒,都得直面衰老和死亡。

与其避讳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坦然面对直视生死。只有正确看待老和死,才有可能把生着的每一天活得有滋有味,生动精彩。

以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不因进入老年而悲观失望,随遇而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

正如高尔基所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纵观历史,多少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在衰老和死亡面前表现得豁达,乐观,大义凛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以老病之身僵卧孤村却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在风雨之夜尚且念念不忘为祖国戍守轮台,即使是在睡梦之中,也依然要跨马持枪,征战沙场。

这是何等激动人心同时又催人泪下的家国情怀啊!

曹操在《龟虽寿》中以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自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刘禹锡64岁时写的,风风雨雨人生路,人生已近暮年,也终于大彻大悟,活明白了。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与此同时,刘禹锡的至交白居易也是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三年之久。

由于两人均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加上年岁已高,又同患有足疾、眼疾,自然少不了写诗抒怀。

只不过白居易对自己的衰老、病痛,始终抱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如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就表现出了对衰老、病痛的消极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见白居易情绪比较低落,词句也很悲观,于是回赠给白居易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

这首诗可谓是藏满了刘禹锡64年人生的感悟,写得很实在,也充满了禅理。

所以晚年的刘禹锡,心态真的很好,没有抱怨23年贬官的困顿,反而能够静下心来享受生活。

他和白居易,是唐朝诗人中少数能有善终的,都活到了70多岁,最重要的是晚年开始做善事,不再贪恋权力和钱财,真正的大彻大悟,把人生活明白了。

《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但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

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唯物的态度积极对待人生。“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二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这六句话的意思是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

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带:腰带。

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

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这四句是说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幸:幸运,引申为优点。

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

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中间四句“经事还谙事”至“下此便翛然”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

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

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

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垂老之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

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

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