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四季之美》后思

    《四季之美》这篇小短文,我读了几十遍。最初是因为公开课不得不读,后来越读越有味道,尤其是了解了作者清少纳言的经历后,更是百读不厌。清少纳言心性敏感,角度独特,感受力强,信笔写来,感情细腻真挚。

      最少的文字,优美的画面,怎么让学生体会呢?我讲课时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标画能体现春天之美的句子,在旁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在自学完后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去深化对美的认识。接着反复朗读,体会每个季节的独特韵味。最后,再背诵积累。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总结学法,让他们自学第二、三、四自然段。这样,有扶有放,收放自如。我对背诵课文环节很满意,学生先自由背诵,然后用填空的形式督促快速记忆,最后在班内展示背诵,并选出背诵小明星。这一环节意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今后的学习和理解作好铺垫。评选的环节是让学生再次明确背诵的标准,感受到成功喜悦!

    记得第一次试课时的慌乱:在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写出春天的美”的时候,出现了最尴尬的场面: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几个人举手,大多学生低头不语,不敢正视我,生怕被点名发言。这种凝重的课堂尴尬带给我和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都在非常不自然、不情愿中熬到了下课。

    下课后,我反思原因:课堂是一种“氛围场”,课前我发现昨天给我主动要纸张完成诗配画的学生作业质量不尽人意,要走了40多张,有一半没有用心做。我忍不住批评了学生,营造了紧张气氛。紧接着是第一节课,我和学生都带着“作业气”,上课状态比平时又都差一些。我抛出问题后你不说,他不讲,我也不回答,课堂一度陷入尴尬境地。那时的我心理调控能力差,没有主动化解,而是选择了追问,我越追问,学生越发紧张,所以便有这种尴尬的僵持。其实,问题提的是否具体,发问时机是否合适,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甚至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都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氛围场”。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以后每次读这篇文章,我都会营造氛围场,不仅是我的还是学生的。中高年级不像低年级时以字词教学为主,课堂上需要大脑深入思考的问题增多,学生曾经满满的信心有所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问时注意技巧,把看起来略为宽泛的问题细化、简单化,而且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提示、支架也未尝不可。比如《四季之美》第一段可以这么问,作者重点通过什么写出了春天黎明的美?若学生还是觉得有难度,再细化,这一段里描写什么的词语比较多?那么作者重点描写的天空颜色呼之欲出。此外还可以与美术融合,出示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春天黎明之美,在美图中朗读美文。也在课下可以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段落,用画笔画出自己的感受,融文于画,融情于景。

  此外,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注重课堂的整体氛围感,这一点很重要。老师都情绪能够传染全班,影响整个课堂。我自己在授课时也发现,如果这节课老师因为什么小事儿面有微愠或课前对各种“案件”进行了课前教育的话,那么这节课虽然整体纪律非常好,但少了灵动的思维交流,艰难达成学习目标。若老师心情舒畅,面带笑容地走上讲台,那么这节课学生的思维也会很活跃、举手很积极、学习效果往往也令人满意。所以,不如暂时将课堂与课外分开,课上开开心心轻轻松松,课下的问题重视认真、智慧处理,把控好自己的情绪开关,此为上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四季之美》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