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正的教育-电影《孩子王》观影日志

    无意间,发现了陈凯歌导演在1987年拍摄的电影——《孩子王》。

这部电影实在太惊艳了!它给我的,不仅有太多的惊喜,还有很多启示。特别是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做合格的教师,如何做真正的教育,这部电影都能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启迪。

一、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一位好的老师,一定是让学生信服的老师。

影片的主人公老杆是一名下乡青年,他只读到高一就赶上“上山下乡”运动,来到偏僻的广西山村任教初三。对于从来没有经过教师培训的他,在开始走进课堂的时候,面对手中连教材都没有学生,他全都是“蒙”的,根本不知道如何教这群学生,当学生质疑他:“你不会教,你只是来混。”时,他也不恼,而是承认自己确实不会教,让学生都到黑板上写的课文中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他不仅教课本上要教的生字,也把学生标出来不会的字都教给他们,让学生知道,这个老师是有一定的学识的,能够认识那么多的字。

老杆上课不要求学生手放后坐直,有想法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言,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写作文时,他总是能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表扬“好”,并说明好在哪里,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这样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信服和认可。

一位好老师,一定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

老杆来学校之前,学生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抄”。他们抄课文,学生字,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抄课文,却不知道课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完全是割裂的状态。学校其他老师在教学时,都是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老杆改变了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他带领学生“自主”识字,从“上学”这件事开始写起,让学生运用学会的字练写身边的事和熟悉的人。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与现实意义。

但是,这样的教学却成为了教育管理者以及同事眼中的“另类”。他在答复督学的问询时说,“课在上,但是课本没有教”,(这些课文)“没有用”。这些回答直接导致自己不得不离开教师岗位。那么,老杆认为什么是对学生有用的知识呢?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就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由原来不识多少个字,写不出几个简单句子的孩子,到可以富有真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使学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学生王福跟老杆老师打赌,以字典为赌注,说今天就可以把明天砍竹子的作文写出来。当看到王福在父亲的帮助下完成了全班砍230根竹子的任务时,老杆心中是很感动的,但是他还是指出:“字典是我送给你的,不是你赢的。”“写一件事,一定是做过之后才能写出来,不能是昨天写出今天的事,这是不变的道理。”让王福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看似平常的小事,引导学生做“真”人,写“真”事。这样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怎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1.学生不是教会的。

教学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学生不是容纳知识的容器。老杆改变了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他让学生到黑板上标出不认识的字,再给他们讲。这样一来,发现课本上的字,学生竟然将近一半都是不会的。在明清时代,读到初三的文化水平都应该是举人了,但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如此低下。由此,老杆认识到,这样的教学“没有用”,他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组织教学材料,让学生将所学用于生活,学习“有用”的知识。从这些学生的表现看,好奇、好探究真是人的天性,只要创造好的“学习场”,点燃学生的好奇之心,他们就会发奋学习,主动发展,取得飞速的进步。

2.学习不是抄课本。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是,老杆在黑板上抄写课文时,原本喧闹的教室便只有刷刷的书写声,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抄课文。但是抄的课文是什么意思呢?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答得上来!抄写得很认真,但是却不知抄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抄,这是多少可悲的事情!影片中的课文内容基本都是道德说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没有一点交集,他们很难理解,抄写这样的文章除了浪费了学习时间,还有什么意义呢?

3.一般人怎么学就应该怎么教。

一般人在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呢?即,由少及多,由错及对,慢慢学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得到正向的反馈与鼓励。老杆虽然没有经过做老师的培训,但是他在鼓励学生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放大他们的优点。他最常说的话就是:“好!”哪怕学生在写上学的时候,只写了三句话,他也抓住其中一个“走”字,大说特说,表扬说这个字用得好。因为“看到这个字,就知道你不是跑来的,也不是飞来的,更不是别人背来的。”

老杆善于分享学生的智慧,他让学生朗读自己写的作文,让学生在写作与辨析的过程中学习写作。

当布置写人的作文的时候,他要求写身边熟悉的人。当学生说要写他的时候,他说:“可以,不过我刚来几个月,你熟悉我吗?你知道我睡觉打不打呼噜吗?”他教会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劳动、学习,把做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老杆的课堂与众不同,笑声不断,孩子们在笑声中学会了学习方法,纠正了学习的错误。确如老杆所说“笑一笑,好!”愉悦的课堂,不断激励学生进步,契合了一般人的学习规律。

三、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这部电影对教育的意义与终极目标有很多隐喻与思考。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王福没有赢得字典,也不接受老杆的赠与,每天放学在老杆的住处抄写到很晚才回家。他说:“初三毕业,我就要到生产队里干活了。我要抄,以后有更大的字典,我还要抄。”老杆在离开教师岗位的时候,把字典留给王福,并给他留言:“以后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对于王福而言,如果只用抄字典这样的方式学习,可能只会多认识一些字,但是却改变不了生存现状,初中毕业后还是要重复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能成长为“更有力量的人”。

老杆知青点的朋友们来看他,要求老杆给他们也上一节课。老杆的这节课与给学生上的课完全不同。他用的是大家眼里老师应该的样子来上课。他要求大家首先要背手坐正,不能讲话,然后一本正经开始了他的讲解:“大家听好了,这节课特别重要。下面,我先来读一遍课文: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那里讲故事,讲得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这里,给我极大的震撼。这样的教育如果保持不变,我们一代一代就会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之中,虽然每个人都接受了教育,但是却永远无法跳出这样的循环。

在老杆去学校任教的路上,老杆遇到一个放牛娃,经过一处被火烧过的枯木林,在离任教师岗位时,他又在这片枯木林中看到了这个放牛娃,没有读书的孩子与王福没有读过书的爸爸一样,在这部电影中,都没有说过话。正像王福在作文中写的那样“爸爸没有读过书,不会说话,我要好好学习,替他说话。”我觉得这里的隐喻是,没有读书的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站在这片被火烧过的枯木林中,老杆看到烧山的火已经燃起来了。山火过后,整片山都将和这片枯木林一样,只会剩下这些黑乎乎、光秃秃的枯木。在教育这座山上,如果也进行这样一年一度的“烧山”,会烧掉什么?留下什么呢?影片的这个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惆怅与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谓真正的教育-电影《孩子王》观影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