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背后的深刻教训

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刘邦集团战胜项羽的过程中,韩信的功绩更是不容置疑。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西汉开国功臣,最终的下场却是惨死长乐宫中,夷灭三族。

为什么韩信会是这样的结局?真的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吗?

韩信之死,固然有其功高震主引起刘邦忌惮的原因。但仔细分析,背后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当时韩信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形势。可以说,这个因素是超出了刘邦、吕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的。以韩信的所作所为,在当时的形势之下,自取灭亡是必然的。换句话说,韩信之死,归根结底在于他看不清当时的形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得追溯到秦统一以前。秦始皇之所以能顺利统一六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周创立的分封制在战国末期已经走到了尽头,无以为继了。秦的统一意味着分封制的终结。

由于种种矛盾叠加,秦朝终于在短短十五年里三世而亡。然而伴随秦的统一而走向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和国家大一统趋势已经成为历史大势。

秦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六国贵族后代的短暂复辟,企图恢复秦以前的分封制,这种逆势而动的行为很快就走向失败。当时的中国很快就从秦国灭亡后的动乱状态重新归于统一,出现了另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西汉王朝。

在这样历史大势之下,裂土封侯的封建贵族已经没有存在的条件了,这就是韩信所处时代的基本形势。

然而韩信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呢?

韩信绝非安于现状之人,这从他跟随项羽和刘邦时,因为得不到重用而不惜逃亡可以看得出来。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在向刘邦分析敌我形势时,他曾说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样的话。由此就可以看得出来,韩信此时的目标已经是建功立业,裂土封侯了。

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韩信开始展现他的军事天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拿下关中;井陉口背水一战,斩成安君陈余,擒赵王歇;垓下决战,大破楚军,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在一路高歌猛进,屡立战功的过程中,韩信干了一件蠢事。

汉四年,韩信拿下了齐国,就派人给刘邦传话说:“齐国反复多变之国,南面又有楚国,没个假王在这里,镇不住,就让我当这个假王吧!”刘邦一听勃然大怒,我在这里天天盼着你来救急,你这个时候竟然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猛踹刘邦的脚,不停给他暗示,刘邦猛然醒悟过来,又骂骂咧咧地说:“大丈夫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于是派张良去册封韩信为齐王。

因为这个事,很多人认为韩信得罪了刘邦,以致遭到刘邦集团的猜忌,引来杀身之祸。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韩信要求封王,这恰恰反映了其个人理想和追求,就是裂土封侯。

那么韩信有没有取代刘邦,争霸天下的企图呢?恐怕没有。韩信破齐之后,楚人武涉和齐人蒯通都曾游说韩信,说天下之事权在韩信,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赢”,不如抓住机遇,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同时还向他说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但是韩信始终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叛汉,又觉得自己功劳多,汉不会那么轻易夺掉他的齐王之位。

这个时候的韩信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在大汉王朝的天下,安安稳稳做自己的齐王,当一方诸侯。

他始终不明白,在那个时代形势下,分封贵族已经没有存在的条件了。只要他坚持裂土封侯的梦想,只要他这个诸侯王存在,不管有没有造反的想法,他都逃不过被消灭的命运。

这就是韩信的悲剧。我们无法要求他在那个时代条件下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只能在后世读史时对他的遭遇扼腕叹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信之死背后的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