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地铁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位穿着“皮草”的年轻妹子,因为误投了公交车2元钱,司机没有还给她,她就坐在地上撒泼耍赖,导致公交车停开,司机报警的后果。
误投公交车费这样的事,我也曾有过,但是却没有像她这样。对于她的表现和结果,我汗颜惊奇之外,也满是同情,她应该是陷入自我的稀缺陷阱不能自拔。
她不缺这个钱,却太在意自己不应该失去的,在要求未得的情况下,满是委屈和不甘,为了这个“理”,甚至不惜浪费自己的其他一切东西(包括精力、时间、脸面和开心的情绪)。
而这一切的本质,根据美国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这本书,根源在于你的“稀缺”心态。
人的心态不是一切的根源,但它却是你生活行为动力最重要的来源。
因为缺钱,就不得不每天想如何挣钱省钱,忽视了其他事情;因为没时间,就只能推掉其他事,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越没钱,越没有理财规划;越穷困,越没有长远眼光,都是稀缺心态在起作用。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抬起头来,理一理自己的思绪,
稀缺有什么坏处呢?稀缺虽然短期看,会教会人珍惜,但从长远来看,稀缺心态远远弊大于利,它会将人带入一种不自知的恶性循环。
坏处一:管窥效应,导致忽视。
我有一个体会:我理财好,有储蓄比较富余的年份,未必是我赚得收入很多的时候,却是我时时定期做花销用度的复盘,站在总体的高度上,定期反思有助于我用每一笔钱投资或消费的时候。因为经常复盘,
大脑会提醒你:我在哪里浪费了不该花的钱,我的承受极限在哪里,这样处理这笔钱,从长远来看,是否合算?
但如果产生金钱“稀缺”的心态,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当下“我没有钱”这个状态上,会忙于为几块钱斤斤计较,忽视长期计划和价值,内心的不淡定导致我们加剧对钱的恐慌,甚至让我们对金钱的处理做出错误判断。
比如,我的母亲,因为退休收入极低,常常会有金钱稀缺的心态,有时她会为了几块钱多付出而后悔莫及,跟别人讨价还价,争吵不休,非常破坏情绪,也伤了身体,而她本可以用这段时间来投资自己的身体,锻炼或者锤炼厨艺,加强与家人的亲密关系,长远来看,这或许还能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却因此进入管窥效应,导致自己不断钻牛角,陷入一个死胡同而不自知。因为缺少导致不淡定,不淡定导致更加稀缺。
坏处二:资源不足,引发“借用”。
一个人如果习惯性透支未来的资源,往往会愈演愈烈,越是穷人,越喜欢借高利贷;越是时间不够,越会把很多事情推到明天……樊登在一次读书节目中说到,拖延症居然与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有关系。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有拖延症。而家庭和睦的孩子,往往更能主动掌控和创新挑战任务。稀缺借用和主动破题,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闭环心态。所以,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好的状态和优势,会不断放大和叠加;而不好的状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现实状况。美国的黑人穷人坦然享受被政府接济,导致懒惰心态代际传递,黑人的孩子多半还是穷人。
坏处三:降低大脑带宽。
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极限的,就像一条高速公路,能同时行驶的车辆是有限的。研究发现,大脑能同时关注的事,不超过七件;而且在稀缺状态下,大脑的带宽会进一步缩小,导致人认知能力的下降。
李笑来说过一句话,打开门上的锁,不要只盯着锁孔看,而应该去别处找钥匙。我们因为缺钱,往往只顾着吃饭穿衣之类基础的事情,忽略为长远的生存积蓄能量。
如何打破“稀缺”的状态?
1、正视自己的稀缺心态。告诉自己:其实自己并不缺少,心态端正,是健康的开始。
2、主动树立行动目标,为改善稀缺,开始做长远打算。
建立自己的财富积累图和时间管理表。
缺钱,我们不应该只是慌忙去找钱,而应该从自己感兴趣的事入手,想着如何把它变现。缺时间,不应该只是盲目猴急地把事情做完,而应该从审视时间和管理要事入手,先做减法,然后再做加法。
每天问自己:为未来重要的事,我储备了多少,实际行动了多少?然后不断迭代,提高自己做要事的能力。
普通人的通病,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与其陷在“我怎么这么稀缺的陷阱里”,不如加紧行动起来,起码能建立起在真实世界的客观认知,建立起被这个世界“需要”的客观实际。
3、每天留有闲余,让自己放空一阵。抬头望望星空,低头想想人生。
陷在琐事里,我们越忙越是觉得没忙完,事情越做越多,回头发现时间飞逝,自己都是无所作为。
为了避免恶性循环,一定要留时间,把阅读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然后问问:
书里哪些说得对?
如果是对的,自己是否有贯彻在实际生活?
如果知道了,不愿意去做到,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这些原因是潜意识的固有弱点和惯性,还是人生懒惰的借口?不断进行闭环思考,找出自己无法摆脱知行不一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