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刚刚看午间新闻30分中两个新闻报道,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
从新闻里我首次关注了由首钢园改造而成的冬奥赛区,第一次听说了钢铁工人由火到冰的职业转身。
为了奥运环保,首钢服从国家奥运战略,2008年前,首钢进行了搬迁工作。首钢园面临改造。
是北京冬奥会让首钢群明湖畔的奥运五环、滑雪大跳台成为这片美丽湖水上新的最靓丽的景色。首钢园经历了大改造。炼铁原料区变身北京冬奥组委驻地,制氧厂片区建起滑雪大跳台赛场。首钢还利用精煤车间老厂房,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通过修复、改造等方式,建设成为冰壶、花样滑冰、短道速滑3座国家队训练馆;同时,将老厂区内的运煤车站改造为国际一流的冰球场馆。这4个场馆并称为首钢“四块冰”。
如今的首钢园已成为北京新地标。而实现了由火到冰华丽转身的刘博强也已经成为冰壶制作大师,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刚刚查阅了冬奥冰壶馆的制冰师刘博强的转型历程。让人感慨让人敬佩。
1996年9月,技校毕业的刘博强来到首钢初轧厂,成为一名轧钢工。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初轧厂停产,刘博强被分配到了首钢第二炼钢厂,从事焊工工作。2010年,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曾经的十里钢城再无机器轰鸣。他留在了新成立的首钢园区综合服务公司,负责园区空调的安装、维修工作。这一干就是4年多,他也因此掌握了空调制冷系统的相关知识。2017年3月,公司通知制冰工作培训。有制冷经验的刘博强第一个报了名。
得知首钢园要建给国家队提供服务的冰场,陌生的制冰工作点燃了这位老钢铁工人心中的“火苗”:“这是一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
四十多岁的他3次转岗,4份不同的工作,人到中年还要从头适应一份新工作。可是刘博强坚定地说:“事摆到面前,不管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适应都得去适应,那不如就主动去挑战它。”
可是上班24小时休息72小时,看似轻松的日程,却让决心学习制冰的刘博强十分着急。运动员的训练安排十分紧凑,几乎没有太多空场时间,刘博强又是新手,上冰操作的机会不多,基本只能在场边“用眼睛学”。于是每逢周日国家队休息,刘博强不管当天是否轮休都会到场馆报到,“见缝插针”地找师傅讨教、练习冰上操作。3个月的培训结束,回到原岗位的刘博强还是会主动跑到首体帮忙,努力练成熟练工。
2018年6月,首钢园的冰场正式建好,刘博强如愿进入冰场工作。新冰场,新员工,他是唯一能直接驾驶扫冰车上冰操作的。
后又因为综合素质突出,他被安排到了赛道难度最高的冰壶训练馆。刚来冰壶馆时,刘博强被分配去干了扫雪的杂活。
冰壶赛道标准高难度大,需要专门打点工,首钢冰壶馆专门聘请了加拿大籍顶级制冰师Jimmy来为冰壶赛道制冰。看着外籍团队熟练地完成着打点、修冰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不甘心的刘博强在心里定下了目标——要早日学会冰壶赛道制冰技术。
每到夜深人静,刘博强就背起打点壶来到这里,把马路上的白实线看作是冰壶赛道的中线,顺着马路来来回回地练习摆臂的手感和倒退直行的步速。这样独自默默练习了两个多月,刘博强终于找到了一些感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因为助理制冰师不在,外籍制冰师Jimmy临时安排刘博强上冰打点。刘博强一次成功,让在场的专业制冰师十分惊讶。他终于可以上冰打点了。
激动过后,他说:“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不超过20人,里面没有咱中国人。我的梦想,便是以中国工匠的身份挤进去。”
如今每天7点前他就来到了冰场检查场馆环境参数,为运动员开始训练,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人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干一件特别感兴趣的事,还能拿它养活自己。我现在挺幸福的。”刘博强由衷地说,从事制冰工作4年,他越来越乐在其中。他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幸福。
另一个励志新闻是记者重回武汉采访带回的后续报道。武汉疫情最严重时期,武汉绝大多数店铺都已经因为疫情关闭,但一家名为Wakanda(瓦坎达)的咖啡店重新亮灯,7名店员陆续返回岗位,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免费提供咖啡等饮品。这一行为,从1月26日一直持续到4月底。几乎所有武汉一线抗疫人员,都品尝到了这家小店送出来的咖啡等饮品。
咖啡店的善心善举,被发布到网上后,网友们在网络购买平台,为他们云打赏超过300万元人民币,而瓦坎达的伙伴们,也将网友们的善心,全部送给了一线医护人员。一共送出了3.5万套挂耳和英雄杯套装、4万杯现磨咖啡。
老板田亚珍这一壮举后来让瓦坎达成为武汉网红咖啡屋,温暖了全中国。今天采访中这个连锁店已经扩大到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几十家分店。
不管你是舍得投入人物奉献爱心,还是勇敢走出舒适挑战自我,面对困境和变故,有追求有担当有远见的人会把它当成机遇与挑战,勇于自我革命,变被动为主动,书写人生的精彩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