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圳:一座城市的主旋律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三天三夜的短暂停留显然不够。何况我在这里走进的仅仅只是几所学校,接触的也只是一些老师而已。但我也想用些许的文字来描述下自己对它的初印象。

深圳的小学都不太大,主要是指学校占地面积小,在校学生数不多。但校园的布置与装设都非常的美观精致。惊鸿一瞥,便被其俘获了心去。以我见到的宝安区坪洲小学、南山区卓雅小学为例,各种色彩鲜明、大量绿植葱郁,地面、墙面上摆放的、张贴的艺术品都极具个性,甚至抬头可望的天花板上挂着的各种饰品也可显示出其独特匠心。

南山区卓雅小学图书室一角

无一例外地,走进两所学校不足百余米处的地方,便可见排列整齐的书籍。他们都把图书室建在一楼,每个孩子都要经过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能过找得到的地方。尤其在坪洲小学,图书室附近还有供学生自助借阅的书吧。让书籍随手可得!我想这大概是学校最根本的用意吧。

深圳的小学生学习负担都很重。未来深圳之前,住在福田区的表姐曾把她儿子背诵英语课文的视频发给我看,我当时就被惊得双目圆瞪。倒不是年仅七八岁的他能背出那么长的对话,而是他一口纯正地道的发音,实在让我叹服。

到深圳的第一晚,我住宿表姐家。就读于东海教育集团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侄子刚放学回来正在写作业,语文有听写生字,数学有应用计算题,英语有一张试卷并含听力(由家长用手机播放)。八点左右我们决定去楼下公园散散步时,小家伙作业竟然还没写完。而那时离放学已过去四个小时。我到房间去看他,也并没有故意磨蹭啊。我注意到他的书柜占了一面墙,各种绘本与图书还有课本堆得很高,光是与英语书配套的就有三四本辅助教材。可见英语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表姐还为儿子购买了平板电脑与打印机,“老师经常会布置打印一些东西啊。”她跟我解释道。

南山区卓雅小学

或许小学生作业多真是这里的常态。我们走在公园里,除了疾步竞走的中老年人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真没有什么小学生。“都在家里写作业呢。”表姐这样说。如果只是平日作业多点也就算了,周末的各种培训班也是深圳孩子必须要去的。离开深圳当天,表姐带着侄子前脚送我进了地铁站,后脚就转身送他去英语兴趣班了。

而在南山区卓雅小学,一位六年级的男孩为我们表演完了器乐演奏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被问道“我看你形色匆匆,是刚从家里来学校吗?”(活动那天是在周六)“我从培训班来的。”原来他每周六的安排就是:上午八点半到十一点上数学培训班,然后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上英语培训班。主持人又问:“那你吃饭的时间呢?”“十一点到十二点啊。”这让我深感不可思议,这样的节奏,他还直言不觉得累。

为什么深圳人如此紧张孩子的小学学业?高中招生率低是主要原因。表姐告诉我:在深圳,高中录取初中毕业生的比率是40%,而那些因为分数落后而无缘公立高中的人要么想办法出国就读,要么去职业高中。而进了职业高中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就很小很小了。现实条件如此,任谁也不敢松懈了。

同时,深圳政府对待市民文化素养的要求也并不低于其对教育的态度。在市民广场那里的一座书城入口处,我看到了赫然醒目的墙面标语——“让城市因为热爱阅读而受人尊重。”我惊讶于这样直白的表达,但也为提出这种口号的人感到莫大的自豪。这份可嘉的勇气!

众所周知,由小渔村发展至如今的沿海富庶之地,深圳集大量财富与各种先进科技于一身,若说真还缺点啥,“可就文化底蕴不够厚实嘛”。这话自然不是我说的。我还没有这样的发言权。说这话的朋友也是一位小学领导。我问她深圳的学校是否也和我们那里一样,饱受上级各种检查之累,她说这几年已经明显改善太多。每所学校都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各校督学也会时不时来巡视,但都属于推门即入,既不提前告知,来了也不兴师动众,就是自己个人走进教室听听看看。学校不用费心于接待或者应付。

从学校到社会,读书的氛围在哪都一样。我和朋友走进书城时已经近九点半,但那里看书的人还很多。朋友指着一处十来层的台阶告诉我:有时候我来这里看书,那里就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朋友也还真是爱读书之人,随手拿起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口袋版就坐在旁边的地上低头看了起来。我一个人围着好几个柜台转悠,看看都有些什么书。樊登读书APP讲过的书在这里露脸不少,如《终生学习》《演讲的力量》《少有人走过的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正面管教》《刻意练习》……稻盛和夫的书更是从《心法》《活法》《干法》到《稻盛和夫的哲学》等几乎全齐了。

我又开始品味起那句话“让城市因为热爱阅读而受人尊重。”关于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不是阅读,我们到底该依靠什么?金钱?地位?名誉?权利?而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已经拥有了宜人的气候,宜居的环境又极具包容,接纳了各方人才的深圳而言,又该依靠什么呢?

我始终想不出其他的答案,还是因为我第一眼看到这句话时就发自内心地认同了它呢。一个把阅读与教育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城市,我怎能不对其好感倍增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印象深圳:一座城市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