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2---朱莹

12月18日朱莹老师给晨山一年级青鸟班新授了一节“第八单元解决问题”,朱老师教态非常自然可亲,刚走进青鸟教室就亲切的与学生交流了起来,刚开始孩子不理会,但是朱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孩子,她说老师是来自于郑州龙美小学,在我们学校里也有一间青鸟教室,老师来咱们学校第一个进的就是青鸟教室,所以对咱们青鸟们有种特别的感情,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青鸟们很快就投入到了朱老师的怀抱进入了课堂状态。

环节一:

朱老师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环节导入了新课,老师拿出了一盒铅笔,请两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从铅笔盒里任意拿出几支(这个孩子拿出了6支),让另一个孩子说盒里现在还剩下几支(还剩6支),这个过程在下面孩子的目睹下进行,然后老师发问盒子里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呀?当学生说出12支时,老师继续发问,第一个6是什么意思,第二个6又是什么意思,孩子们都很好的解决了。

这时朱老师又找了两个孩子上去演示,让一个孩子取几支铅笔,另一个孩子说还剩下几支铅笔,让下面的同学回答原来有多少支铅笔,这个过程稍微出现了点问题,第二次演示的时候盒子里的铅笔还是12支数量没有变化,老师好像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赶紧从中拿出了一支藏在后面,但是这个动作被学生发现了,导致后面学生认为原来还是12支,应该拿出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

环节二:

图片发自App

从这幅情景图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刚开始孩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顺利的找到了图中的信息,还剩下5个,我们领走了7个。老师继续发问,谁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基于刚才的铺垫孩子们很快就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原来有多少个哨子?当老师问到这个问题你会计算吗,有一个孩子做了一个动作,两手在桌子上一摊,老师赶紧借此机会,提问其他同学,你们知道这两手一摊,左手代表什么吗?右手又代表什么吗?两只手合起来就是原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理解了原来的概念。

然后老师开始放大招了,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达题意吗?孩子们一听到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炸锅了,老师我们不会画哨子呀,老师说你们用图形来表示哨子吧。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挺好,但是学生不明白画图要画什么,如果老师给出选择,明确可以画圆圈、三角形等等,那就不会出现后面孩子在画的过程中,一直在纠结我要画什么图形的问题。

孩子们画完后朱老师让孩子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有一个孩子说的挺好的,她说这边的5个表示的是剩下来的,那边的7个表示的是拿走的,接下来老师就问拿走的和剩下的其实就是原来的,这个环节老师一直再强调拿走的和剩下的,这都不是本质,如果老师能在这个环节渗透部分与整体的思想会更好,因为拿走的其实就是一部分的量,剩下的就是另一部分的量,两部分合起来就是整体,如果这一点帮学生建构好,那么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就会变的顺理成章,不管题型怎么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不会变的。

环节三:

根据这幅情景图你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完以后,老师把算式出示到了黑板上,并问同学们你们列的和老师列的一样吗?我觉得如果让学生自己说出算式,再问和这个算式一样的举手老师看一看,这样是不是更好些。然后老师把铅笔图和哨子图同时放在PPT上让孩子进行对比。

图片发自App

目的是让孩子们总结方法,老师问这两道题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孩子很快答道都是求原来,然后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了方法,拿走了+剩下来=原来的。在这个环节上还是没有抓住核心,没有渗透本质,一部分+另一部分=整体。

图片发自App

后面的这道练习,问吃了8个鸡蛋、还剩6个,原来有多少个?学生虽然列对算式,但是这节课的核心孩子们是不知道的,老师带领着学生强调的是,吃过的+剩下的=原来的。如果换了一个题,例如书上的例2,给你原来的量,要你求吃了多少?这样孩子们还是不会,如果帮孩子建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就算到了例2孩子们也能迎刃而解。

教研反馈:

①这节课我认为整体还是不错的,孩子们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但是孩子们有没有真正理解是要打个问号的

②通过游戏引入原来概念,再用例题强化原来,用剩下的+拿走的=原来的,第二次游戏时疏忽了,应该找两个盒子做成数量不一样的

③画图时没有明确给孩子们画什么,应该说一下用什么图形代替 

④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这对于一年级理解是有困难的。有的学生提了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应该提些什么?你想让别人知道什么你就提什么问题,让这些信息在你的问题中联系起来。

⑤朱老师在对比两幅情境图时,就应该给学生建构总模型,剩下的➕拿走的是分模型,本质在于一部分➕另一部分这才是总模型,今天分模型的建构就解决不了后面的问题。

⑥最后一题请创编求“原来多少个”的问题是不行的,这对于学生太难,可以给学生一个算式去编一个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聚焦第八单元解决问题2---朱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