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力——7个思维,让你拥有长效学习的动力

齐帆齐微课  第(38)篇  字数:3433累计字数:74831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习是拼谁能在更短的时间里记住更多,或者说,是看谁考的分数高。步入职场,步入社会后,我们的自学模式还是停留在了学生时代,今天要学习的这7个思维模式,就是要探讨那些顾问、专家、高手和达人是怎样高效学习的。

一、地铁思维:如何避免成为爱因斯坦的司机

我们平常有很多时候,听了一堂课,看了一本书,一时好像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学问,心情豁然开朗,甚至能写出一篇不错的心得,但过了一阵子,那些当时学到的知识,似乎全忘了。这是我们常人的学习现状。

再来看高手的学习效果是什么样的?先讲一个笑话故事。

传说爱因斯坦有位司机,经常在爱因斯坦演讲的时候,坐在大厅的前排,认真地听他做演讲。有一次,在一个小镇,司机告诉他说,已经对他的演讲内容了如指掌,并且可以独立演讲了。爱因斯坦听了笑着回答他:“今晚你来吧!”

那天晚上,两个人都到了大厅,很巧的是,那里的人都不认识爱因斯坦。司机上去讲完后,获得了阵阵掌声,他讲得很精彩。演讲结束后,爱因斯坦跟着司机走出大厅。就在大厅门口,被一个人拦住了,他问司机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司机听了半天也没明白他在问什么,就对那人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也很有意思。”并用手指了指爱因斯坦,“就让我的司机来为你解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吧!”

这是一个很著名的笑话,但它的背后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司机可以完整复述爱因斯坦的演讲内容,但他依然没有理解相对论。司机充其量不过是个活人复读机,其实没有学到真正的东西。

我们这辈子大部分的学习何尝不像这位司机学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即使把一本书的内容完整地能讲下来,但不一定对书的精髓有了理解掌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学会面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习,而一直习惯于面向知识点的碎片化学习。

系统化学习不是什么细节都要关注,关键是要找出知识之间的关联脉络,并经常复用这些知识框架来解决问题。


二、行家思维:先建立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学习

假设你是一位咨询顾问,经常要与各种各样的客户打交道,面对他们的咨询,如何拿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说服力口才是必须要有的。

我们先看普通人想拥有好口才,会怎样去学习:

1、去买基本关于演讲的书,自己学习;

2、在网上买演讲高手的视频,自己看;

3、线下报演讲的培训班。

这是普通人常用的学习方式。虽然路径不同,但本质一样。这样的方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几乎没有什么用。

而作为咨询顾问,要在短时间内了解一个行业,了解一个企业,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从一开始就要站在比客户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角度叫全局视角。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要建立全局观。如果把某个领域想象成一棵树,那么这个领域的问题就是树枝,画出某个领域的“知识树”,就等于构建了这个知识领域的全局图。

有了知识树和主攻方向,才算是对该领域有了一个“框架再深入学习”的方法。很多牛人分享自己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其实都是用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方法。


三、归纳思维:用金字塔原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少人都非常努力都学习,经常会报名参加训练营或者在线课程。听完老师的分享,就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感觉非常棒,过去一些懵懵懂懂的知识,逐渐清晰起来,颠覆了以往许多认知,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但真要实践起来,却没那么容易。不是说老师的课不够好,只是说你没有构建好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感觉还缺点什么。

参加训练营当然很有用,因为它帮你打开了观念的束缚,把学习者原来在潜意识里朦朦胧胧感觉到的一些东西,用清晰的话语指出来,让人一时感到豁然开朗,但这还是不够的。

没有知识框架做支撑,你报再多的训练营也是徒然。

任何一门学问,都可以分为观念、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的学习内容。

首先是观念。观念是能让我们从思想认识上进行深刻改变的内容。

其次是知识。知识接近于我们教材上的大量概念、方法和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某个领域的系统分析框架。

最后是技能。如果要把知识变为实践,就得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恰恰被很多专业学习中容易被忽略的点,技能培训可以帮我们在遇到某些问题时知道如何高效解决。

如何搭建一个领域的知识框架?秋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法,叫做SLIP方法。

S(sort,分类):把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分类。

L(label,标注):给每一类特征命名,记住标签,记住各种不同的特征。

I(integrate,整合):思考这些类别是否可以整合到一个大类中,或者建立一种从属关系,让记忆的要素越少越好。

P(prioritize,排序):对最终分好的大类,判断到底哪一类是最关键的,并给它最高的权重。

这样排出来后就像一座金字塔,所以说是用金字塔原理构建知识体系。


四、自学思维:效率提升100倍的主动学习模式

通过问题清单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时,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个陌生领域建立整体认识,还可以通过请教专家优化知识框架树。

真正的学习,需要一步步地对知识框架树上的内容进行消化,有了知识框架树,我们的学习目标更明确,较之以前的传统学习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从按进度学习模式转入按需学习模式。

第二个变化就是,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入主动学习模式。

当我们有了知识框架树,用主动搜索答案的方式去学习,在努力把搜集的信息转化成更为结构化的知识树,这种学习方式的速度和效率会远远超过被动学习。


五、木桶思维:围绕黄金能力圈,构建能装水的木桶

我们都听说过木桶原理,说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一块木板。市场上的钱好比就是水,赚钱的能力好比我们有一个木桶,桶越大,越没有短板,就能装越多的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问题是,我们首先得有一个木桶。

首先,你的能力就是打造木桶的必备材料。你有一个方面的专长不够,你得有一组专长来构成你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这个专长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当你有了方向和简单的知识体系还不够,你得思考,要达到终点,你到底需要构建哪些能力体系。要从池塘里打水,我们的能力木桶必须有哪些构件才能拼装完整?问题是,许多人觉得别人擅长的技能自己不具备,就忙着去学习,一路狂奔着补短板,补来补去,去发现自己连木桶都没有。

你有了自己的单点能力,有了自己的知识框架树,还要把不同知识的框架树对应的能力有序组装起来,才能构成自己完整的能力木桶。

当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需要哪些能力才能围成一个能装水的木桶,这个能力木桶包括三部分:硬能力(底板)、软能力(围板)、还有软素质(箍绳)。

比如称为自媒体领域的牛人,想靠写作赚到钱,只会写文章是不够的,还得懂得自媒体运营,以及引爆文章的传播链;还得知道如何沟通广告主,写出优质的软广告;还得知道如何搭建团队,建立流水线分工以高效响应各方需求等等……


六、长板思维:与其补短板,不如先做有标签的长板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刚入职场,学业再优秀,但也不是一块合格的木板,让他们做底板,企业也不放心。所以很多企业对上岗的新员工都会有岗前培训,轮岗等,目的就是帮新员工补地板上的洞,巩固底板。

学习者一开始就要努力建立自己的能力框架,逐步去完善,但没有速成之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当下很多行业,人才是买方的市场,价值由用人单位说了算。如果面前有一排木桶,桶的大小也差不多,用人单位会优先选哪个?

答案肯定是长板最长的那一个。所以在竞争市场上,好的策略不应该是补短板,而是先加长长板,给自己贴上一个好标签,让大家觉得你能装更多的水。

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磨自己的标签——加长木桶的长板,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七、换桶思维:先小桶,不断丰富自己的武器库

短期内要提升核心能力,加长长板后,帮助我们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目标后,要做的就是迅速补齐短板,这样才尽可能地多装水。

但如果把长板榨尽了,短板也补齐了,发现水还是不够喝怎么办?许多人都知道:换大桶。把木桶做大在职场上就是内部换岗或者职务晋升,也可能是小公司变大公司,不赚钱变赚钱,小发展变大发展。

换岗、晋升、换平台和换赛道这四条路,其实就是小桶升级到大桶到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是一个劲地补短板,而是换木桶。

木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合适,要自己能提得动。不要盲目地去攀比牛人,问他看什么书,听什么课,交往什么样的人,模仿他的现在,你这小桶是装不下他那么多水的。

回顾一个人的职业成长过程,如果用木桶做比喻,那就是先做不漏水的底板(竖板),然后给自己打造小木桶,再给自己找一个标签,做有长板的木桶,接着想办法弥补有短板的木桶,等桶里水装不下了,赶紧换大桶。


这7个思维是打造个人系统框架的有力武器,深入学习掌握,可以让你拥有长效学习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框架力——7个思维,让你拥有长效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