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时间管理:每天做好这3件事,卓有成效的过好每一天

我最近上了一个《高效能人生的实战训练营》的课程,在学习的社群里

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听了那么多牛人管理时间的方法,我依旧管理不好时间”?

信息时代,不管在哪里,只要你有需要,总能轻轻松松获得几招管理时间的方法。

知乎上的“时间管理”话题,有1987550个关注,共问出8907个提问;

喜马上的“时间管理”主题,有1487个音频,听众10万+的38个;

豆瓣上的“时间管理”图书,有221本得到过读者点评,评分8分以上的40本。

谈到“时间管理”的话题,大家的情况各有差异。

有的妈妈在上班、有的妈妈全职带娃,也有的妈妈可以带娃上班兼顾.....

有人坚持早睡早起,也有人习惯晚睡晚起.....

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可控的资源就是你的24小时。那么我们该如何能够把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就是你时间管理的本质。

时间管理本质是你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

在管理学当中,我们核心的能力叫资源配置的能力。我们每个人一天,你所有的可控的这个资源就是你的24小时,那么该如何能够把资源实现有效的配置,有一套方式和方法,叫做单点突破法。

单点突破法

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到再次计划,你如果要做资产配置的话,就会用上这个方法。

如果我们现在有200万,你想让这个200w去有效的让它钱生钱,那我们就会做资产投入计划,比如说投房产投多少,投股票投多少,投基金投多少,这个时候我们在做资产配置的第一步。我们首先得需要一份计划:打算怎么配,配多少。比如200万,我计划50万投房产,100万投股票,50万投基金,这就是我们做了一个资产配置的计划过程。

我们做完计划,按正常的方式是我们要去找专业人士去做评估,就是这个投资领域的专家。

专家说房产配置有点不合理,股票投资太大了,风险性太大,你可以调整你的房产配置到100万,减少你的股票投入到20万,基金投入再增加30万(就是举例,不指导实践)我们注意这个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在做的是一种专业性的评估行为,我称它为可行性分析

通过我刚开始做一个资产配置计划后,用一年的时间,我把这个100万投资房产,50万投资股票,50万投资基金的这种资产配置方案,放到市场当中滚了一年,而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就是我在实施的过程。

那实施了一年时间,我肯定要看我账上剩多少钱了,我一打开银行账户一看,做房产投资的这一块儿基本上没有收益,又因为今年股票市场不好,股票大跌缩水了50%,基金这块儿今年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本来我有200万,结果做完之后账户上大概只有130万。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做什么?就是在做总结的过程。

那这个结果拿到了以后,我非常懵,我心想:我怎么辛辛苦苦的200万就剩了130万,70万一年就没有了。于是,我肯定还要找一些专家再给我做个评估,让专家帮我看一下我这投资失败的原因,然后给我点意见,然后我总结了专家A的意见,B的意见,C的意见,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做什么?就是在做评估的过程。

那评估之后,我还会干嘛呢?我会进行再次投资,那我是不是又进入到再次计划

通过大家都会去做的投资理财的资产配置案例,那我们回到今天讲的是时间管理,我曾经说过时间是我们最重要的资源,是比钱更宝贵的资源,那么学会做时间管理,就必须得去学会做时间资源的配置。

资源配置其实是任何时间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我们该如何配置我们的时间资源呢?绝对不是说大家有一个100万或200万直接决定怎么做就好了,它是需要有一套配置的方法,那我们现在第一步要确认我们要投资的这个资源的就是我们的时间。然后我们围绕着这“单点突破法”一套循环去走一遍。

这一理论的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管理,但是大部分人从小到大都一定没学过怎么当一名领导。很多人当领导都是把他放到一个特定的位置上,老板说你最近表现不错,给你升个职,你就直接去管几个人吧,然后这个人就去当了领导,过了几年时间,通过带团队慢慢摸索一些管理经验,然后你在团队的时候,去看点书上点培训班学点管理,比如说去学所谓工商管理MBA,或企业管理等等。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流程吧!

管理学一定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我很认同英特尔集团的创始人格鲁夫管理学派的理念:不是说你要开始管一个很大团队的时候,你才需要学习管理,而是当你开始要逐渐走到领导岗位,哪怕只管两到三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学管理学了,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学的管理理念比他要更早,我不认为你需要等到管两到三人的时候才需要去管,而是从一生出来的时候就要开始进行管理。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自己完全就没什么经验,或者说我也没有有人,我到底该怎么管呢?

答案很简单,我们的第一个练手的平台不是人,而是是我们的时间

我们一出生就拥有了一种资源;时间,是可以被管理的

越早学习管理学,越早能去接触时间管理,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利的。

那你说:“我是一个家庭主妇,需要管理学么?”答案肯定是需要啊

家庭预算是你需要管理的,

孩子成长学习是你需要管理的,

老公穿吃生活日常也是你需要管理的....

所以,即使不工作,你也在做管理的家庭工作。

我们一出生,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把时间资源,但是你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做资源。

所以时间管理是什么?

时间是需要通过管理学经过精准管理的。

时间是我们的一手资源,我们要用管理学的方式去管理好你的时间资源,就叫时间管理。

如何做时间管理?

我们说了时间是需要通过管理学经过精准管理的,那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呢?

给大家推荐一本时间管理的书《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

每天做好这3件事,就能打造出一个时间管理系统,形成一个自我管理的闭环。

第一件事:吃掉那只青蛙。

第二件事:清空收藏夹。

第三件事:每日重开机。

“青蛙”和“收藏夹”,都是时间管理里的专门词汇,时间管理老司机一看就懂,小白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别急,我们一件一件说。

第一件事:先吃掉那只青蛙

“青蛙”这个概念来自伯恩·崔西,“青蛙”指的是你的任务清单里,最复杂、最有挑战性也最重要的那些事。

他在《吃掉那只青蛙》这本书里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应该优先“吃青蛙”,如果每天早晨先做最有挑战的事,一天中其它事情就会显得无比轻松。

这也是高效之人的秘密,高效的人之所以高效并不是因为他每天做了很多事,而是因为他每天都把精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

实践之后,我非常认可这个理念。

那何谓重要呢?其实就是推进之后,你的人生会产生实质性进展的那些事。这些事通常会比较难,比较复杂,比较有挑战性。

我以前总是先做其他事,故意逃避和拖延那件重要却复杂的事,结果发现小事做得再多,只要那件重要的事情没有推进,我始终是焦虑的。那些小事无法给我带来真正的成就感,也无法给我的生活带来真正的改变。

所以每天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先吃掉那只青蛙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应该给青蛙最高的优先级。

第二,应该给青蛙分配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段,也就是早晨。

每次在午饭之前,甚至是上午10点之前,把青蛙吃掉,那种感觉简直是妙不可言,你会有一种大事已定的掌控感,就像语文考试,考两个小时,你开考30分钟就把作文写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你会很从容。

我个人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会在前一个晚上列出第二天的行动清单。

列清单的一个原则是:事情要足够少,做得完。最忌讳贪多求快,结果压根做不完。

一般1-3只青蛙,5-7只蝌蚪为宜。

所谓“青蛙”就是需要专注1-2小时能做完的事,“蝌蚪”就是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能做完、且做起来没那么难的事。

如果青蛙1-2小时做不完就一定要分解,把它变成青蛙刺身。

我以前就犯过一种错误,一件事情很复杂,一天根本做不完,需要几周甚至一两个月才能做完。可是我没有进行分解,结果它就每天出现在我的行动清单里,像个钉子户一样。这让我觉得很失败,事情好像没有进展一样。

而且会觉得很无聊。

一看清单,第1天:“哦,是你啊”,

第2天:“哦,还是你啊”,

第3天:“怎么又是你啊”……

第7天:怎么特么还是你!。

然后就越来越不想做这件事。

后来我学会把复杂的项目拆解成小的。为了方便说明,我举个没那么复杂的例子:

比方说我写读书文章,我就拆解成:做书的思维导图笔记-用第二张思维导图头脑风暴,构思文章大纲-写大小标题和导语-写正文第一节-写正文第二节-写正文第三节。

这样一来,就算我没写完整篇文章,我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工作进展,而且我一直在做新鲜的事。

不过像那种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完成的项目,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的,这种情况里,思维导图和九宫格是非常好的辅助思考的工具,可以让你思路清晰、不遗漏。

列行动清单还有一个原则,一定要追问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我一个朋友一直说要学造价工程师,虽然她一直喊着“我不会,我要学”,可是一直没有进展,就是因为她没有追问下一步行动。下一步行动应该是请已经考过这个证书的朋友推荐一本入门书籍,然后购买这本书书籍或者找一个知识付费的平台报课。

第二,为了保证自己第二天早晨会优先吃青蛙,我会把每天晚上把我的清单写在我的《效率手册》上,把我的《效率手册》带在身上,用彩色笔把那只青蛙圈出来。把它放在手可以拿到最显眼的地方。

手写是一种强调,彩色笔圈出是二重强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是第三重提醒和强调。

这件事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可是做和不做会差别很大。

我以前是在印象笔记里列清单,列完就完了。电子清单,不管你用什么APP,你非得打开才能看到,多次打开调取,总归有点麻烦。我就比较依赖自己的记忆力,结果今天要做什么以及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只能记一两件,我的总体印象经常是模糊的,总有遗漏。而且用脑子记这些事也非常挤占心智资源。

自从我每天花几分钟做这件事,这一眼就能瞄到的《效率手册》,就变成了我一整天的定海神针。

那如果这样的强提醒下,你还是不想吃青蛙怎么办?

可以先来一只蝌蚪热一下身。有抵触心理的时候,看到事情还在推进,我们会更容易进入状态。它的作用,有点类似于长跑之前,先做热身动作的作用。

第二件事:清空收件夹

第一件事是我非常熟悉并且每天都在做的事,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二件事,清空收件夹。

一般意义的「收件夹」是指邮箱里面收邮件的一个功能区,别人发给我们的邮件放在那里。但是这里的「收件夹」是GTD时间管理里面的一个专属概念,它指的是你存放「杂事」的地方。

「杂事」是一个统称,它指的是你想做或者有责任做,但是没有厘清下一步行动的事情。

它包括你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比如我答应给一个客户画效果图,三天后交稿。

包括一些有趣、有价值的想法,比如我觉得可以把那些小确幸的时刻记录下来,增强幸福感。我还想学习《黄帝内经》,搞清楚中医学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中医可以治未病。

包括一些异想天开的计划,比如从零开始学习练瑜伽。

包括一些需要提醒自己的事情,比如每个月信用卡的还款日,小朋友打疫苗的时间。

每天醒来,无数的承诺、无数的责任、无数的灵感和想法,像潮水一样向你涌来,掌控它们的关键是你要养成一有杂事进来就立刻收集起来、然后统一管理的习惯。

一定要放到头脑之外,否则遗忘、各种想法在脑袋里飞,很容易让你焦虑、没有掌控感、压力很大、耗费精力。

所以,你得先打造一个「收件夹系统」。

我之前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的「杂事」存放得很乱,有些存在脑子里,有些存在备忘录,有些就在微信的对话框,有些写进日记里。

这样根本不行,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有一个能收纳所有杂事的工具,最多也只能2-3个,多了等于没有。

收件夹系统一般包括三部分: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纸质或电子笔记本。

经过分析之后,我觉得最适合我的「收件夹」工具是纸质的笔记本,微信或电子邮件和别人即时沟通产生的杂事、脑子里突然迸发出来的行动灵感,我都可以马上记录到我的纸质灵感笔记本上。

每个人的情况和喜好不一样,适合的工具不一样。

我是半自由职业者,和别人协作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公司或家里工作,纸质笔记本就够我用了。

我每个月最多收到别人对图纸修改意见,我可以记录在纸质笔记本统一管理,可如果是一个和别人有大量邮件往来的职场人,他就必须把电子邮箱作为它收件夹系统的一部分,因为放到另外一个地方处理太麻烦了。

如果是一个摄影师,他的照片都需要进行后期处理,那么他的相机对他来说就是一个收件夹。

如果是一个微商,她需要在微信上处理大量的售前售后工作,那她的即时沟通工具就是她最核心的收件夹。

要有意识地去梳理自己的收件夹系统,然后简化工具到最简洁的程度,要养成有杂事就立刻收集,存放到头脑之外的习惯。

把杂事放进收件夹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每天最重要的3件事里的第二件了:清空收件夹。

怎么清空?

把杂事加工成下一步行动。比如「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这件杂事的下一步行动,是购买或寻找免费的入门课程,再下一步就是安排学习计划。

杂事加工成下一步行动之后四种方法处理:

第一,立刻行动,适合那些5分钟内就能做完的事,比如复购以前买过的一个护肤品。

第二,授权他人,比如让另一半帮你取个快递。

第三,马上丢弃。不再想做的事或者没用的资料,马上丢弃。

第四,放入行动提示系统。

有些事情是还没到做的时候,比如孩子这个月25号打疫苗,你得带他去,没法马上做,也没法授权给别人。还有些事情一时半会儿做不完,需要持续推进,比如读一本书,是需要持续性行动的,这些事情统统要放进行动提示行动。

最关键的就是这个行动提示系统了。

很多计划之所以流产,很多目标之所以落空,就是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行动提示系统。计划、目标和梦想最大的敌人是遗忘。

行动提示系统包括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任务清单。

任务指的是需要好几个下一步行动才能完成的目标,任务清单是用来管理月计划、年目标、五年计划、人生目标这些比较高层次的目标的。

第二种是行动清单。

行动是任务清单分解之后的构成,它通常属于一个更大的任务,一个行动要包括明确可以行动的行动叙述和明确的行动日期。

第三种是日程表。

很多安排是在一个特定的日子的特定时刻,这种需要放进日程表。

第四种是资料夹。

资料指的是职员任务的资料,比如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资料夹不是行动而是一些静态文档,当任务需要时,调取出来,以推进任务。

行动提示系统的工具选择原则和收件夹系统一样,最理想的状态是只用一种工具,最多2-3种。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行动提示系统,发现最适合我的方式是:以《效率手册》为核心工具,它的笔记本系统管理人生目标,五年计划,年目标,月目标,周计划,日计划。

是我做日程管理的重要工具。

而即时行动记录我是微信来完成的,我自己建了一个微信群,用来追踪每天的行动进展,微信群真实记录每天的日程。

好的时间管理系统就像人体的消化系统,“杂事”是食物,“收件夹系统”是嘴巴,中间加工成下一步行动的环节是咀嚼,四种处理对应不同消化器官的消化吸收和废物排出。

第三件事:每日重开机

每日重开机其实就是复盘,通过反思问题、总结成功经验、改善不足、升级方案、制定下一步计划使得生活恢复秩序。经过复盘,达到的效果宛如电脑卡顿的时候开机重启。

书里的作者打了一个非常恰当的比方,房间一阵子不收拾,就会逐渐变乱,人生如果一段时间不检视也会失去秩序。

第一件事「先吃掉那只青蛙」其实构建了一套执行系统,第二件事清空收藏夹,则是构建了一套制订行动计划和提示系统的计划系统。

可是事情并不总是很顺利,我们会遇到很多阻力,「吃青蛙」会遇到阻力,青蛙可能没吃完,「清空收件夹」也会遇到阻力,杂事可能没有被立刻收集、可能四处散乱、可能收集后堆积起来没有处理,系统本身也可能产生阻力,选择的工具可能并不好用,渐渐满足不了新的需求。

这些事情都要通过每日重开机来解决。

每日重开机的本质其实是完成“单点突破法”循环,形成一个闭环。

怎么重开机呢?我会在每天结束工作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做每日复盘。我个人的流程和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我打开我的《效率手册》回顾我的计划,然后打开我的微信跟踪记录,拿出我的《总结笔记》开始做复盘,这是一个回顾计划,并诚实地记录计划完成情况的过程。

其次,我把感到阻力的部分,总是做不到的地方找出来,思考做不到、或者做得不顺的原因是什么,并写下来,思考是否能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来优化它。

举个例子,我回顾自己一天的工作,发现总是手机打断我,所以我进行了优化,决定以后手机不进书房,就算要用,用完也要拿出去。经过这个优化之后,我的效率提升了许多。

第三,列出第二天的行动清单,把那只「青蛙」用彩色笔圈出来。

每日重开机,还可以扩展到每周重开机,和每年重开机,思路都是一样的。

一个完整的时间管理系统,实际就是一个计划系统,实施系统,总结系统,评估系统。

一个有效的时间管理系统,实质上并不复杂,关键是能坚持下去并不断获得反馈。

时间管理简化简化再简化,其实就是每天做好这3件事。

总结

今天讲的就是一个体系,一个框架,后期会把这些框架里的你每一个内容都做一个完整的篇幅整理出来。

今天我们围绕“自我管理系统”解决了“时间管理”的问题。

从计划-实施-总结-评估这一管理系统理解时间管理这一概念。

最后,芒果希望你可以用复盘三步法思考一下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新知?

2.改变了你什么旧有认知?

3.今后你该怎么样去做?

今日练习

你在看文章的时候有什么触到你的点,欢迎把触动你的点写在下方的留言区,咱们一起探讨。

下期预告

本期我们分享了自我管理系统的时间管理,下一期,我们会从自我管理系统里的效率管理带你更加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4.时间管理:每天做好这3件事,卓有成效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