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第三辑开宗明义“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有时一个教师的意义会大于一所学校,有时一个人的某种能量甚至会超越时代。对教育而言,这样的人,他所做的事情是真正直扑生命、直扑教育、不顾私利的,他始终有一种草根情怀——对教育的情怀,对生命的情怀,真正推进社会发展的情怀。也许他就是属于一个时代最为珍贵的‘个人’。”
时代楷模张桂梅老师无疑就是这样的人,她以羸弱之躯,勇敢地发出光芒,照亮大山深处贫困女孩的生命,让两千多名女孩改变了命运。我们在生活中不一定能够遇到张桂梅老师这么伟大的老师,但是我们有可能遇到能够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人。作为老师,也许只是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可能就是一生。
高中毕业四十年了,我特别感恩在高二时教我数学的黄肇光老师。黄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睿智,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有一个很特别的发型。黄老师的头顶已经光光如也,但他在一侧留了长长的一绺头发,长到可以搭到另一侧,所以一般人平常看到老师的发型是“地中海”,上课时我坐在第一排,老师上课会很有激情的,一激动他的头就会甩一甩,然后那长长的一绺头发就像要掉下来,老师的手一伸,把长发向头的一侧压过去,又是“地中海”了。好多同学叫老师“黄光头”,老师似乎也不生气。老师对学生的好真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形容。
我是读完初二就与初三的学生一起参加县高中的选拔考试的,当初我母亲与我的初中老师商量,说要是我能考上县城的高中( 一所老牌的省级重点中学)就读高中,考不上就留在原来的学校读初三。结果我的分数刚刚压线,于是就进了县城读高中,但是毕竟少读一年,基础拉下了一大截,数学成绩很不理想,最终让一心想读理科报考医学院的我在高二不得不选择读文科。
受到当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说实在,读文科我是不甘心的,可是读理科我又欠缺实力,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年纪小,高一的学习热情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消失,甚至赌气放弃了数学的学习。
我们女生宿舍是实验室改造的,就在文科班教室旁边,与学校教师宿舍只是一墙之隔。上高二后不久,黄肇光老师看我周日没有回乡下,搬了桌椅在教室的走廊里学习,他就跟我聊起了天,当他知道我的想法时,他劝我不要放弃数学,因为数学成绩的好坏是文科学生能否读本科的“分水岭”。他苦口婆心的劝我说:“读文科的人,语文成绩都不会差,尤其是记忆力会很好。政史地靠背诵都能拿分,英语只占50%,差距不是很大,最能让文科生拉开差距的是数学,只要你的数学能考到60分,你肯定能够读本科。”还记得我当时跟老师说:“老师,你知道我数学考多少分吗?上了高中,我的数学都没有及格过呀!”黄老师说:“你才上高二,到高考还有差不多十个月,可以追的。”
正是黄老师的鼓励,让我慢慢地又开始认真去学数学。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追赶,在四月份毕业考试的时候,我的数学卷面分终于提升了三十多分,得了四十五分,要知道,我在高一分班考试时数学才12.5分呢。
在距离高考尚余两个月的时候,数学老师每周都会发一两套卷子,可是我的好多同学此时基本已经不刷数学题了,他们将精力放到了政史地上。而我却反其道而行之,天天刷数学题,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我一问二问都是一知半解,第三次问老师还是未能全部明白,直到问完第四遍,我闭着眼睛都能把解题步骤默出来,而这道题就成了我“黑马”跑出的关键,因为高考时原题呈现在试卷上。后来老师说我“行运行到脚趾公”(特别好运的意思),想一想都开心,可是这样的行大运是我的老师给予我的呀。考完数学,我把自己做题的情况跟黄老师做了汇报,他跟我说:“你可以放心回乡下过暑假了,你的数学应该是有65分。”高考成绩公布,我的数学竟然67分,老师的估算太准了。
其实我讲这个例子,更想要表达的是,黄老师对学生不厌其烦的耐心教育和谆谆教诲,体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素养,同一道题,居然有学生问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问第四遍,我们都是当老师的人,扪心自问,当有学生这样问我们的时候,我们自己是怎样做的呢?
黄老师是六十年代华南师大的毕业生,后来被下放到农村学校,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回到县城高中,连续带高考班。黄老师真是一个懂学生心理的老师,面对我这样一个蠢钝的学生,他从未表现过他的不耐烦,他一次又一次地为我耐心讲解,直到我说真正明白。
我考上大学后,我们家也从东莞搬到了深圳,但是只要有机会回莞城,我都会想办法联系老师,跟老师见个面。后来有同学跟我说,老师退休后还是很热心帮助学生以及学生的孩子,他有时会免费给小孩子补课,教给他们解题的方法。有一年过年,我带着读幼儿园的女儿去给他拜年,他说,等你女儿读书了,送到我这里来,我负责教她数学,你就放心好了。
黄老师对我的影响,不仅在于让我重拾信心学好数学考上大学,更重要的是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影响了我的教育生涯,在我从教以后,我对学生的态度有时是很强势的,但更多的时候会显得有些“婆妈”,有些学生和家长说怕我,尤其是怕跟我说话,不是因为我“凶”,而是因为我一讲起道理来就会让他们招架不住,而这些道理都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或者实例传递的,他们听进去以后确实又是有用处的。
有些已经毕业三十年的学生现在跟我成了好朋友,我们有时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会想起当年邓老师给他们讲的故事、说的道理,还会跟他们的孩子说:幸亏当年我的老师是那样说的也让他们那样做了。比如说:男孩子不要穿着牛仔裤骑单车(会影响生育)、女孩子夜晚不要单独跟男孩子出门、女孩子要有自己的主见、在自己能够有独立的经济之前不要轻易“拍拖”……
我觉得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我而立之年的前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一是我三十岁还在职去读研究生,当年的目标很明确,既然已经当了教师,我就要把这件事做好,一辈子当教师,当年在本科读的几年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而我的不断学习的精神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二是我一直在区义工联当义工,从青少年信箱负责人到少儿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再到市少儿图书馆绘本图书的分享者、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的志愿教师,二十多年来都在持续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既能服务于他人,亦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我的学生当年参加义工联的不在少数,后来还有的成为了狮子会分会的负责人我想,这样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将对社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张老师在《以教育为志业》中谈到了刺猬与狐狸的故事,我不知道自己是刺猬还是狐狸,但是我一直都承认这样的一个观点“人各有个性,何必强求同。只要出于本心、出于自然,都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前两天去到粤北与江西交界的一所苏区县城小学,校长是曾有过几面之缘的当地人,他很想做点实事,他刚刚轮岗到了这所学校,是与原校长对调的方式,他说发现了学校管理上存在的不少问题,教师观念有待更新、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老师不愿多干一点点,还有校园老旧、教学楼出现危房等等问题,他说自己愁的头发不仅白了还掉了……结果还有人说他爱折腾。
我跟这位校长和他的两位搭档聊了半天,了解了学校的办学规划与目标,还有他们原先在做并且现在还想做下去的“特色”,给了他们一点建议,强调一点:教育的“折腾”要符合规律,任何违背教育规律的乱折腾我们是反对的,但在教育的框架内,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教师的发展而折腾(哪怕是反复的折腾)都是很有必要的。
张老师说:“以教育为志业,一定要以实践为路径,就是不断磨课,不断折磨自己,不断折腾。”
如果折腾自己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团队变得更加美好,那就大胆地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