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五千多字的分享稿,废话居多,但是有几位简友不嫌事儿大,要看全貌,那就给你们个累眼的机会。虽然价值不大,可是我的更文好歹能增加五千多字不是?)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晚上好!终于轮到我了。
感谢群主王小线提供的这个平台,更感谢小伙伴们前来捧场。
其实我不像你们一样那么真心地感谢群主,因为我打退堂鼓的技艺很出众,可是群主死活不让展示。既然不肯给俺个纠正冲动错误的机会,那讲得不好了,群主该替我担点责任才对。
凡事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这句话用到今天晚上特别合适——我做最好的准备(其实没有准备很好),你们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对你们比较公平。抱着失望的决心来,你们可能真的会失望;抱着很大的希望来,你们可能收获更大的失望。所以,还是抱着失望的愿望听比较好,容易“得偿所愿”。这是生活哲学,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进入正题。
前面已经有二十多位小伙伴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他们把各种好书用自己或迷人的嗓音或优美的文笔进行了演绎,充分体现了群主建此群的意义之大——享受读书的乐趣,更享受“众乐乐”的人生境界。
我今天要分享的书是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可能有的小伙伴已读过这本书,或者读过迟子建的其他作品。即便不知道这位作家和这本书也没关系,就像世界上到处都有各种美味小吃和提供美食的大小饭馆,不管遇到哪一家、哪一种美食,你都开开心心地去吃就对了。你再能“逛吃逛吃”也有“逛吃”不到的,还是不要为了这个而焦虑吧。做人嘛,开心最重要。
这本书只有四万字左右,你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我读书毫无章法,全凭感觉。所以,要是分析这本书的主题啦、风格啦啥的,那就太难为自己了。其实我更想借助这次机会分享一下我多年来野路子读书的体会。
弦音说自己爱絮絮叨叨,我则是喜欢胡说八道。不管讲的对不对,大家都不要太当真,因为轻信而被误导了很麻烦的。下面我就开始抛砖了哈。如果砖抛得令哪位不快了,可以马上拿来拍我,反正也够不着。
一、要多读文学作品
我进咱们这个群的时间比较早。起初进群的时候,群主先欢迎,然后就给你讲群规。刚读完或正在读的书是啥,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是啥,这样的入群“见面礼”是我建议群主增加的。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让我们对新来的小伙伴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
我个人觉得,一个人不管水平多高,能力多强,他的阅读内容里面不该少了文学作品,尤其是纯文学作品。前阵子群里也有小伙伴说过,读文学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神营养,这是干货类的书无法替代的。
技能类图书增加的多是我们外在的力量,让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强大;文学类图书丰盈的是我们的心灵,它是一种不容易看见却能感觉得到的力量。当我们外在的力量不足以应对生活的百般考验陷入迷茫时,内在的这份柔软也许可以化解或包容它。
初读文学作品,从小说入手比较容易。先读短的,再读长的;先读感兴趣的主题,再慢慢拓宽。读完之后,可以去对比他人的书评或读后感,看看有啥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当然,也可以不去对比,全凭自己体会。
文学作品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触动你的地方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就像追剧一样,有人喜欢男/女一号,有人喜欢男/女二号三号四号,如果你说更喜欢里面的路人甲/乙/丙/丁……没关系,这一点毛病没有。
读了小说之后,再尝试其他体裁,比如散文、杂文、诗歌等,或者读点哲学、美学、心理学啥的。真正的吃货不会喜欢只吃一样,也不肯委屈自己只吃一样,读书也是如此。
二、尽量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
这个问题简单提几句哈。你不可能对所有人都同等程度地好,如果你说是的话,我认为你对人不够坦诚。当然,境界高到我无法理解的程度的除外。读书也是如此,如果你说对书不挑剔,没有喜欢的作家或作品的话,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你看了这么多书,没有哪本真的对你的人生有明显的作用。
我最喜欢的作家是三毛,我觉得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是骨子里的,而且她的人生与作品结合得特别好。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高中时读的,让我觉得拥有自己喜欢的那种不求上进也是一种很好的活法。所以我至今无甚成绩,但也没觉得很失败。
技能类的书就像练招式(请原谅我用词的不够恰当),学好了之后,大家看起来都很像。如果你有特别喜欢的作家或作品,你就可能会有自己的内在风格,类似于“外圆内方”。喜欢三毛的人不会都满世界流浪,而是会把她对这个世界的那种热爱体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在风格让我们在保持自我的同时又不显得过于格格不入。
祝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或作品。某种意义上,这就像在你的生命中能够有一两位最喜欢的朋友一样。注意不可贪心,这样的朋友不要太多哈。
三、我为什么喜欢《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1. 喜欢这个作者
这个喜欢是指喜欢这种类型,不是针对作者个人。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过,说迟子建与阿来有一次在机场转机时偶遇,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两人谈的话题都是关于创作的,全无日常琐碎,更无热点和八卦。这样纯粹的作者,其作品是值得信赖的。
我读过迟子建三个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阿来的也是读了三个作品,《尘埃落定》《河上柏影》《云中记》。感觉都还不错。《额尔古纳河右岸》和《尘埃落定》分别是他俩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风格也很相近,都是讲不同民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
2. 喜欢这个故事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单看这几个字的话,我很容易把它当作一种美好的意境,何况还是女作家写的。可是这是个悲伤的故事,里面有各种伤亡。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出版于2005年,故事的年代大概在八十年代末或九十年代初的样子,讲的是在一个以产煤为主的小镇上的事情。这类作品读起来通常没有什么障碍。
但是短篇并不好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算是个比较短的中篇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把一个故事讲得引人且深刻,怎么开头,怎么铺垫,怎么高潮,怎么结尾,还要穿插合适的景物啦、心理啦、对话啦各类描写,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这部四万字的作品很让我着迷,它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都表达得准确又有味,语言的“密度”或“含金量”很大,使得滋味深深地渗透进整个故事里,值得你细嚼慢咽。好的短篇比长篇读着都过瘾。
“语言密度”是我自己造的词哈,指的就是文章能够被缩写的程度大小。有些作品你读了几页之后,会觉得它可以用几句话就能准确地表达出来,长变短之后,你也不觉得可惜。但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样的文笔,我觉得很难也不忍心去缩写,每一个句子都又有骨头又有肉的,哪一句也舍不得丢。
四、《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内容简介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这个故事。
“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开篇第一句就告诉你,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女主人公“我”的魔术师丈夫晚上被一个酒后骑摩托的人撞死了,两个月后,“我”想去三山湖散散心,那里湖底的红泥可以治疗很多疾病,而“我”如今独自去三山湖,“只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顺便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些民俗学调查,收集鬼故事和民歌。
因为山体滑坡掩埋了路基,火车只得就近停靠在了一个叫乌塘的地方,抢修至少要两天时间。当听到邻座的妇女说“人家说这里下煤窑的男人死得多,乌塘的寡妇最多”时,“我”下车了。原因很简单,“乌塘寡妇多,而我也是寡妇了,妇女的话让我做了下车的决定。”
故事就此顺利展开了。“我”坐上了周二嫂的驴车去她的旅店,车上还坐着周二嫂的邻居蒋百嫂的儿子三生,他八九岁光景,“一双豆荚似的细长眼睛透着某种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忧郁”。
住下之后,“我”去暖肠酒馆吃饭的路上,遇见了一条无精打采的狗,旁边的老头说:“它这又是去汽矿站迎蒋百去了,主人不回来,它就不进家门!”老太太则说:“一年多了,它就这么找啊找的,我看蒋百不回来,它也就熬干油了。哪像蒋百嫂,这一年多,跟了这个又跟那个,听说她前两天又把张大勺领回家了!你说张大勺摞起来没有三块豆腐高,她也看得上!蒋百要是回来,还不得休了她!看来还是狗忠诚啊!”
蒋百嫂还未出场,但是她的孩子和狗先出场了,她在外人中的形象也出场了。你们觉得蒋百嫂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进了暖肠酒馆,一个桌上摆了好几盘菜独自喝酒的女人说:“姐们,过来陪我喝两盅!”“我”以为碰到了酒疯子,没理她。她被激怒了,摔盘子,抡椅子,把饭馆搅了个乱。
店主早就习以为常了,只是说:“公安局这帮人也真是饭桶,你家蒋百丢了一年多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们至今也没个交代!”用现在的话说,蒋百已经“失联”一年多了。
暮色浓重,发泄完了的蒋百嫂很凄凉地自语着:“天又黑了,这世上的夜晚啊!”
到这里,重要人物蒋百嫂出场了,“夜晚”这个算得上是“文眼”的词也出来了,顺便带出了一个悬念:蒋百怎么失联的?蒋百嫂为什么感叹“这世上的夜晚”?
但是,“我”与蒋百嫂仅是有这样一个偶尔的交集,还没有机会走进故事的核心,只能算是个外围的吃瓜群众。于是,作者继续进行铺垫。别忘了前面“我”出游的目的:疗伤、收集鬼故事和民歌。
“我”跟着卖豆腐的周二去集市上搜集鬼故事,听到了“嫁死”这个词。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觉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我不剧透了哈,想知道的自己去看吧。这部作品值得你们去花个把小时。
“我”去回阳巷的深井画店听店主陈绍纯唱丧歌,他是这方面的高手。关于蒋百的事,又听到了不少说法。而且“蒋百失踪后,蒋百嫂特别爱听他的歌声”。
故事继续推进,当天晚上,陈绍纯在店里挂画时被画砸死了;而通过短暂的停电,“我”又知道了这样一件事,“蒋百失踪后,蒋百嫂似乎特别怕黑暗,逢到停电的时刻,她就跟疯了似的四处奔走呼号,绝不肯在家里呆一刻”,“而一旦室内电灯复明,她就奇迹般地安静下来了”。
于是“我”买了酒和菜去找蒋百嫂喝酒,理由很堂皇,“那天我来乌塘,在暖肠酒馆,你邀我喝酒,我不识相,今天特地带了酒来,想和你喝上几盅,说说话,也算赔罪了。”其实根本目的还是想找机会“揭秘”。
两个寡妇当然有很多共同语言了,蒋百嫂喝醉了之后,“我”也如愿揭开了谜底。故事的高潮应该也就是在这里。蒋百“失联”的真相、蒋百嫂对停电的恐惧都有了答案,你们猜到了吗?
高潮之后怎么结尾呢?“我”去了三山湖,也给脸糊上了泥巴,“没人能看见我的哀伤了”。我又遇见了卖火山石的少年云岭和他的独臂父亲。
在理发店打工的云岭的妈妈被游客的宠物狗咬了,没当回事,游客赔了两百元钱,老板拿了一百,云岭的妈妈拿了一百,觉得捡了个大便宜,结果,云岭的妈妈狂犬病发作死了。他的爸爸在景区为一个过生日的老板放烟花时,老板让抱着那个一千多元的大烟火放,给两百元报酬,爸爸的一只胳膊被炸上了天。
想起蒋百嫂和天天呆坐房顶的蒋三生,再看看眼前的云岭父子,“我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是那么那么的轻,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我”遭遇了不幸,可是在疗伤之旅中看到了更大的、更多的不幸之后,悲伤被悲伤“治愈”了。
五、再扯点题外话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实再高超的艺术也不能充分展现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把读文学作品与看社会新闻结合起来,这样去了解我们不熟悉的生活角落会特别有意思。
比如我特别喜欢的“呦呦鹿鸣”公号里,你可以读到社会上那么多的不公平事件,但也知道有号主黄志杰老师这样“日拱一卒,只为苍生说人话”的斗士坚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艰辛道路上。
每天都有人在经受苦难甚至灾难,即便你没有为改观别人的处境而做出努力,可能也会得益于他人尤其是前人经受的苦难。
我在弦音的更文中读到一句名言,当然我不太认同那句话的后半句,不知道是她抄错了还是我理解错了。那句话大意是前面的人是为后面的人跌倒的,前人成为后人的绊脚石。我觉得“绊脚石”应该是“垫脚石”才对。
正是因为前面或身边有人因为现实的不如意(很多是由制度的不合理或不完善所致)而跌倒,才会不断促进这个社会向更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既在自己的苦难中成长,也可能会在他人的苦难中获益。
所以,不要惧怕和抱怨苦难,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会从这些不可避免的苦难中不同程度地受益。也不要对他人的苦难完全无动于衷,我们至少可以对身边人或遇到的人表达适当的善意。比如在咱们的读书群里,积极分享好书和观点,积极为他人点赞,说几句鼓励或宽慰的话,都是我们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世界上的夜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悲伤,但是作者在里面也同时写出了不少温暖和亮光。这个世界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自己会坚持用简单的善意去面对。
最后这些题外话为我前面说的胡说八道这一个人标签做了有力的证明,其实并没有表达出什么明确的观点。但是只要你喜欢这部小说,不管从中读出点什么来,都是好的。迟子建有那么多的作品,我首推这个短篇。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希望没有因之破坏你们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