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新年前最后一篇博客了,明天浅浅休息一下,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捏!
同步调用 的时候调用者会 阻塞 等待被调用函数或方法执行完成,并且在完成后才继续执行后续代码。
那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回想一下平时充话费的场景,当我们点击支付了之后,当余额被扣减完之后就可以直接退出了,其实是没有等待服务状态更新,和后面进行的很多业务的,比如短信通知服务也是在充值以后一段时间才会通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异步的方式。
试想一下如果是同步调用会出现什么场景?
答案是界面会卡住,等到一切短信发送完成才能得到 结果,这就导致了等待时间的延长;将视角再放的深一点,如果将这些业务都做成同步的话,其中一个业务的失败会导致所有业务的 级联失败,也就是如果短信通知业务失效了,钱甚至会被退回来,这就导致了用户体验的问题;再将视角放到程序员身上,如果设计一个同步业务,有新的业务加入进来,要去该原来的代码,这就导致了 耦合性很高 的问题。
不难总结出来同步调用的问题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同步调用的优势就是: 立即得到响应的结果 时效性非常好,很多业务必须要一次执行完毕且需要结果才能进行,比如银行转账,需要保证双方都成功才能进行。
而异步调用正好是相反,对于一些不是那么急于知道结果的业务,可以在返回给用户结果后再执行,这就引出了它的优势:首先是 解耦合,业务不需要写在一个代码上,而是可以以微服务的形式拆分开;其次,**立即返回 **给 用户结果,用户无需等待;还可以实现 故障的隔离,一个服务的问题不会导致整个业务的级联失败;最后是可以缓存消息,当消息很多的时候可以 错峰执行,达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但缺点就是不能立刻得到处理的结果,时效性比较差,同时实现依赖于 Broker(代理),如果 Broker 出现问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异步调用中会出现三个角色,分别是消息发送者、消息代理、和消息接收者;消息发送者发送消息到消息代理然后就可以继续执行,消息代理负责将消息转发给消息接收者,剩余的部分在消息接收者那里执行。
MQ
(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字面来看就是存放消息的队列;也就是异步调用中的 Broker
;这个命名也就解释了它的实现机制:MQ
提供了一种 异步通信 的方式,允许将消息发送到队列中,并由接收者从队列中获取和处理这些消息。MQ
通常被用于解耦和增强系统的可伸缩性、可靠性和灵活性。
下面来看一下常见的 MQ Broker:
RabbitMQ |
ActiveMQ |
RocketMQ |
Kafka |
|
---|---|---|---|---|
公司 / 社区 | Rabbit | Apache | 阿里 | Apache |
开发语言 | Erlang |
Java |
Java |
Scala & Java |
协议支持 | AMQP , XMPP , SMTP , STOMP |
OpenWire , STOMP , REST , REST , SMPP , AMQP |
自定义协议 | 自定义协议 |
可用性 | 高 | 一般 | 高 | 高 |
单机吞吐量 | 一般 | 差 | 高 | 非常高 |
消息延迟 | 微秒级 | 毫秒级 | 毫秒级 | 毫秒以内 |
消息可靠性 | 高 | 一般 | 高 | 一般 |
协议:是在通信系统中,用于规定数据传输格式、通信规则和通信过程的一组规范。
单机吞吐量:单个计算机或服务器上处理的消息数量或请求数量的度量。
选择 RabbitMQ 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社区生态好,且各方面性能都很优异,很多公司也都在使用。
这里采用 Docker 的安装方式:
虚拟机的安装与配置,参考我的博客 从零开始 Linux(一):基础介绍与常用指令总结
如果没有安装 Docker 的朋友可以看这一部分安装一下
卸载旧版本的 Docker
sudo yum remove docker \ docker-client \ docker-client-latest \ docker-common \ docker-latest \ docker-latest-logrotate \ docker-logrotate \ docker-engine
安装 yum 工具
$ sudo yum install -y yum-utils
配置 Docker 的 yum 源
$ sudo yum-config-manager --add-repo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centos/docker-ce.repo
安装 Docker
$ sudo yum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docker-buildx-plugin docker-compose-plugin
检验是否安装成功
$ docker -v
启动 Docker
$ sudo systemctl start docker
检测是否启动成功
$ docker images
接下来是使用 Docker 安装 RabbitMQ
$ docker pull rabbitmq
$ docker images # 检测是否安装成功
启动容器
$ docker run -d \
--name mq \
-e RABBITMQ_DEFAULT_USER=root \
-e RABBITMQ_DEFAULT_PASS=123456 \
-v mq-plugins:/plugins \
-p 15672:15672 \
-p 5672:5672 \
rabbitmq
这里来简单讲解一下这部分的指令:
\
是换行符,用于多行输入-e
:environment,配置环境变量,上面是配置了管理员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自行配置-p
:port,配置端口,rabbitmq
有两个提供服务的端口,一个是图形化界面15672
和实际的业务端口5672
,可以通过主机名:15672
的方式在浏览器访问界面。--name
:配置容器名rabbitmq
:是使用的镜像,就是上面拉取下来的镜像,如果不写版本号的话,默认是@latest
❗ 如果图形化界面无法打开的话很有可能是没开启图形化服务:
$ docker exec -it fb7a78201d31 /bin/bash # 进入镜像内部 $ rabbitmq-plugins enable rabbitmq_management # 开启图形化服务
除去上面提到的 publisher
和 consumer
这里来具体看一下其内部的部分
发送者发送信息给 交换机(exchange
),交换机转发路由消息给 queue
,consumer
监听队列变化并从队列中取出和处理消息。
为什么需要
exchange
,通过后续的学习,是可以将消息直接放到队列中的,但如果要向所有的队列(n 个)中发送消息,就要写 n 次调用代码;如果向固定的队列发送消息又要去定义新的方法,所以交换机就可以通过配置实现路由的效果,将消息按照规定的方式转发到队列。
其中的
Virtual Host
是一种数据隔离手段,很多的消息都可以在同一台 RabbitMQ 服务器上执行,但为了不同模块的区分,需要一个类似命名空间的隔离效果。
任务:通过图形化界面来初步体会消息队列
在这里输入上面配置中设置的账号和密码(镜像启动的配置)
基本界面
首先去 Queues
中创造两个队列
先按照我的配置来创造
hello.queue1
和hello.queue2
关联交换机与队列:交换机肯定不会服务到所有的队列,需要设置交换机与队列之间的 binding
使用系统默认的交换机,配置关联
发送信息
在队列中查看信息
找到 Admin
界面下的 Virtual Hosts
可以配置新的 Virtual Host
同时在 Users
界面下可以新增用户,用户如果有创建 Virtual Host 的权利的话,他创建的主机就默认有权限访问,反之则需要 Admin 去手动配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