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骑象人

以下是当我们经常遇到情绪左右行为,无法理智处理和面对问题时的应对方法:

第一步:接受情绪才可能走向理智。如果把情绪比作一头大象,那么理智就是骑在大象身上的我们,理智和情绪总是伴随着我们无法脱离的两种状态,当情绪来袭时,我们通常会试图用理智来驾驭情绪,正如坐在大象身上的人试图驾驭大象一样。

其实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毕竟大象是如此庞大,渺小的我们要完全驾驭大象实在是太难的一件事情了。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换一种方式,或许有用呢?这就是骑象人的妙招,即接受情绪,与大象共情,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为大象的情绪着想之后,坦然的接受大象的行为模式并试图理解和读懂它,接下去才有可能引导大象走向我们要去往的地方。

对抗常常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拉扯不仅会激怒大象,让自己的驾驭能力微不足道,情绪进一步爆发,也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情绪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或身边的人,甚至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伤害或损失。

第二步:找到你排解情绪的独有方式。当工作和生活的重担压在我们肩上时,或许会感觉特别无奈或绝望,甚至长期积累下去都可能引起抑郁,这时候我们最好的排解情绪方式就是找到属于且适合你的排解方法。

比如有的人会去打球、跑步等,通过运动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和压力,让大脑处于放空状态,用运动带来的内啡肽给自己快乐。有的人会躲在家里一个人默默的看一场电影、一部电视剧,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安静的度过一个晚上、一个周末,在这样的独处中,与自己和解。有的人会选择离开他身处的地方,跳脱出一切,去一个陌生且遥远的地方旅行,看看人间百态、世事无常、欢声笑语,生活恍惚间就可能回来了。

在应对情绪时,通过我们独有的排解方式处理之后,可能就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其实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唯有我们自身对自己的碎碎念和执念是束缚我们的终极因素,当我们尝试用某些方式去接纳情绪、去排解情绪时,理性也就能够逐渐掌握主导权,并接管生活的所有了。

第三步:投身自己热爱的事情进入心流状态。总有一些事情是让我们觉得无聊或讨厌的,一分钟都不想多做,也总有一些事情是让我们沉迷甚至恋恋不舍的,每分每秒都想着多做一会,这就是我们的热爱,或者说属于我们的心流状态。

当我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时,时间就会从我们身边消失,当我们完成这件事情时,通常会带给我们极大地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个过程通常称之为心流状态,而这件事情我们一般都把它称之为热爱。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跨度下如何过好快乐和高质量的一辈子?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应该是一件听了都让人觉得妒忌的事情,因为热爱,所以哪怕没有成功、过程再艰难,我们也能享受其中、坚忍苦难,只因热爱。这种热爱是不以最终结果的一瞬间快乐为目目的地,而是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因此我们才能享受其中,哪怕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枯燥乏味甚至痛苦的事情,但之于我们,却是能够带给我们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就能保持最佳快乐百分比。

第一个实操小技巧:试着从微小改变开始做起来。是否经常会对自己这里那里的不完美或缺点不满意,对生活的种种和一切都觉得不尽人如意?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只开始做一些很微小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然后再逐步一点点积累这种成就感,直至成就大目标。

如果一下子给自己制定一个宏大目标,往往会让我们望而却步,大概率会因为目标的遥远感导致半途而废,而微习惯却可以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微小的行为先做起来,来激发更大行为落地,即从微小的事情做起来以实现每一个阶段性小目标直至抵达大目标,也就是俗语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比如要运动的你可以先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想减肥的你可以每天少吃一口饭,想写作的你先每天写一句话等等,这些都是很简单的微小习惯,简单到你几乎不可能做不到,哪怕忘记了,只要想起来了都可以随时实现的微小习惯,先做起来,培养成就感和自信是关键,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不要苛责自己,从简单的小事做起就好。

第二个实操小技巧:从问题思维转向渴望思维。我们的行为模式通常都是这样的:我太胖了要减肥、我写字不好要练字、我表达不行要加强表达等等,诸如此类持续挖掘着自身缺点,然后试图制定目标去改变缺点,这种实现完人的策略通常都会在焦虑和自责中草草收场,然后与曾经的信誓旦旦相忘于江湖。

这类普遍现象其实并不是我们自身的执行力差,而是我们的努力用错了方向,比起补齐自身短板而言,其实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都更加希望你把自己的长板发挥到极致,与其不断去盯着自身缺点弥补,还不如挖掘自身渴望,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培养自己的长处,为这个社会或企业做出属于你的独有贡献就行了啊,缺点谁还没有了。

话说回来,即便我们把自己的一个个问题或缺点弥补了又如何呢?又能怎么样呢?比如练字,不好看的字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看?你是要靠这个谋生么?紧盯这个只会自寻烦恼,这就是问题思维带来的结果。而如果我们换种视角和思维,带着渴望去练字,练字这个事情是要在本子上写出漂亮的字体,那么每认真写一个字,自然当下就能收获成就感和快乐,又怎么会带来焦虑和失望呢?

第三个实操小技巧: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带着问题去生活。生活中的我们总想做对所有事情,对错误避之不及,也总是本能会渴望完美无缺,然而现实世界却往往无法如愿,而是总会有无数的残缺和不如意伴随我们左右,如果我们把完美作为人生唯一认可的坚定信仰,那只能带来痛苦。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有向往正确和完美的努力、但同时又能够做到接纳不正确和不完美的生活,这样的心态才是美好生活的常态,才是能够带给我们松弛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对自己过于苛刻导致的恐惧不安,最终走向对人生自我怀疑与否定而引发的悲剧。

我们的身上可能有伤疤、我们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完美、我们的学识或许只在一个领域有一点竞争力,这些种种,难道不才是我们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么?不完美、有缺点、存在问题这些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允许它们与你和平共处,自然就不会再与自己内耗了。

番外篇:不要催促孩子做事,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做事的意义。这里特别提到孩子这件事,是因为很多时候成年人的情绪都来源于教育孩子和指导孩子过程中冒出的火,特别是当看到孩子拖拉、反复教了也不会、或者总达不到自己希望,甚至还故意和你作对时,自然更让人伤心难受了。

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我们家长本身。因为孩子出生时就是一张白纸,他在不断地成长过程中认识这个世界,而期间他的认知绝大多数又来源于我们家长所赋予他的环境和教育,因此之于那些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实表象上你羡慕的是他们的孩子比你们家的孩子厉害,但其实本质上说明的是他们的孩子家长比你作为家长所赋予孩子的教育或环境或资源更多更好而已,差距的核心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身。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在以后如果再次发生一些让你觉得不顺心、不满意、不舒服的事情或行为时,你首先应该控制自己的责备和催促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比如孩子晚上背书和早上背书相比而言,早上效果更好,因为早上通常在睡了一觉之后大脑更加清醒,适合做深度思维和有难度的事情。再比如保障充足睡眠可以帮助大脑激发创造力和更加高效的运转与工作,而如果缺少睡眠就会让大脑处于间歇性睡眠状态,故而很难进入深度思考或记忆等等。

所有诸如此类的科学认知都会给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教育方式带来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对于一个家长而言,很多基础认知到位了,就能够更好的运用规律和科学方法去指导和教育孩子,而如果家长自身如果都不具备这些认知,那如果带来了不尽人如意的结果而责备孩子的话,孩子也会感觉很委屈,因为孩子是如此弱小,他们需要且渴望父母的呵护,自然是爱父母的,但是看到父母这样自己当然也会很自责,却又无能为力,问题难道不是出在我们身上么?

再比如孩子拖拉不做作业、不学习,是不是家长并没有教会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只是要求他做作业和学习,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这是为了家长才学习的,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如果我们通过沟通等方式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对自己有好处的话,只要教育到位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非常强劲,积极性、主动型也会很高,根本就不用家长在一旁催促。让孩子理解做事的意义,远比强迫孩子做事重要得多。

结语:万般苦难尽可归因于受限的自我认知。正如文章标题我们都是骑象人一样,情绪犹如我们骑着的大象,理智是骑在大象背上的我们,只有接受情绪、与情绪共情,能够理解情绪了,我们才可能找到方法,引导大象这个情绪的庞然大物跟随我们的理智去做事,一切的关键其实都在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它才是我们行为模式的底层架构。



参考书目:

《抱住棒棒的自己》,徐慢慢心理话,浙江文艺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骑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