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的友情

友情是我们一生当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样情感,从牙牙学语时候和幼儿园小伙伴之间的互动,到成人之后在社会上的照面应酬,都在不停的和人打交道。既然有联系,那多少会有点感情,但其中有深有浅,有寡有薄,有人言不投机半句多,有人几年不联系却一见面还能畅所欲言。

友情就像是齿轮,有默契和隔阂之分,经过时间的发酵,有些已经要掉链子,有些却仍然很契合。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从校园到社会,再也不能单纯,你也会被慢慢的融入自己的圈子,打上不同的标签,「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可。总归不一样的兴趣爱好,或者工作交际圈,使圈内人有了更多交流的频率和机会。

但是,这个理论若是运用到友情上,标准却是不一样的。职业、出身、地位、教养都不应该是划分的标准,更多是以人的本性分:农夫官绅,三教九流,只要本性相似,都能坐下开怀畅饮三百杯。相反,即使是兴趣一致的人,也完全有可能因为三观的不同而不相为谋。

本性就像筛子

人的本性就像是筛子,它在你的周围自动过滤了一批人,也同时涌进了一批人。

我有一些朋友,他们大多是性格非常的豪爽,说话也比较直接,但这个个性的另一面就是有时候会得罪一些人。就算在我经历的场合,都有两回因为他们饭桌上的「诤言」而使对方下不了台。

但是,即便是这种情况下,他们身边的好朋友竟然源源不断。我一开始感到吃惊,但是仔细想想,才觉得这其实也正常。因为能够选择和我这些朋友为友的,大多数已经不将我朋友的这个「诤言的习惯」视为不足,恰恰相反,他们都乐于听到那些真实的声音,而他的缺点反而成为了我朋友身上的一个优点。

社会是个万花筒,一个人无法做到千人千面,因此也就带着自己为人处世的特殊气息,而正是你身上的品质和特征筛选着和你变得亲密的人。

友情需要栽培

就像一棵草木的生根、发芽、生长一样,友情也需要不时的进行灌溉,有些友情虽然需要联系的频率不高,但是偶尔的联络绝对是有胜于无,意义也非同凡响。

更多的情况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开口发出第一条消息,怕打扰还是怕唐突,怕对方已经失去了感念,也怕对方薄情寡义的敷衍。

好多情况下,对方似乎有着相同的犹豫,并不单单是你。想想当初让你开怀畅笑的美好记忆都不足以使你迈出这破冰的第一步么?试试。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在得到一个不如意的回应后,让本性的筛子筛出了一个老名单而已。但是,这么做的结果一定会是收获续连的名单大大多于划去的名单。

就像苏珊平克在《村落效应》里面写到「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会让你更加健康长寿、村落的力量会推动你以善行回报别人的善行,而相反,即使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人,若不经常走动,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格格不入。」

从今天开始,每天联系一个渐行渐远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不清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