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机、平板电脑,家长该怎么做 【532】

沉迷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研究显示,孩子如果整天对着屏幕,后脑视觉皮层会不断受到刺激,主导认知能力的大脑前额叶却会被忽略,长久下去会削弱孩子在计划、组织、控制情绪和考虑后果等方面的能力。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对电子产品上瘾不仅影响人的睡眠,让人焦虑沮丧,注意力分散,甚至还会使人出现沟通和人格上的障碍。

伦敦国王学院的科学家回顾了41项涉及4万多名青少年的研究后发现,近1/4的青少年存在“智能手机使用问题”(Problems of Smartphone Usage,简称PSU) 。

研究人员将PSU定义为一种与智能手机使用相关的上瘾行为, 例如没有手机可用时,人会出现焦虑,并对其他活动失去兴趣且予以忽视。研究还发现, PSU与焦虑、压力睡眠不足和抑郁情绪等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联系。

现在孩子使用手机越来越普遍,怎么知道孩子对手机是否上瘾了呢?下面我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程度,以及使用手机的程度两个方面作为判断依据,将情况分成五个阶段:

1.父母与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用或很少使用手机。
2.父母与孩子关系一般,孩子上学,经常使用手机。
3.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太好,孩子不上学,只玩手机。
4.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只玩手机。
5.父母与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恶果,孩子甚至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从第二个阶段开始,家长就需要给予关注,做出必要的调整,如果到了第三、四、五阶段,就必须寻找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等介入了。

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机上瘾

手机上瘾与吸烟上瘾很像。吸烟上瘾的人认为吸烟是为了排除无聊,同样地,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也是为了解决他不愿意真正面对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大概有四类:

1.缺乏父爱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爱影响的远不止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

据北京某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几年研究数据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其中网瘾病例统计发现,排名第一的伤害是缺乏父爱,占87%。

2.不当的教养方式和教养理念

有的专制型父母由于教育过于严厉,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导致孩子心中畏惧,不敢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从而转向手机、网络等游戏,沉迷其中,寻求认同;有的专制型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压力过大,于是孩子把手机、网络游戏当作释放压力的途径;有的专制型家长干涉、管制太多,退制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愿望,而电子产品就成为孩子用来反抗的工具。

有的忽视型家长由于工作太忙,没空管孩子,孩子和家长缺乏高效的陪伴和沟通,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就成了孩子主要的沟通工具等。

有的家长过度保护、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又软弱的性格,对学习缺乏毅力和动力,不敢面对困难,从而转向可以轻易获取、轻松闯关、有趣好玩的手机软件和游戏。

有的家长虽然可能总是在强调自己对待孩子已经够好了,但没有想过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考虑到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是否快乐等。

3.孩子缺乏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

有些孩子长期学习成绩不好,没有特别的才艺技能,在学校和班级的存在感比较低,缺乏归属感,长期下去就会自卑,甚至发展成习得性无助,并最终自我放弃。自我价值无法在现实的环境中得以展示,于是转往虚拟世界,而网络游戏无疑是最容易获取的方式。

4.孩子缺乏应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

孩子在学校学习,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问题,还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果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孩子容易自我否定,更加不自信,甚至厌学,不懂得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感受不到班集体的接纳,就会逐渐对学习缺乏动力。如果对此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孩子可能转而沉溺网络世界,逃避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什么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面对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很多家长采取过断网、收手机、控制零用钱、讲道理等方法,但是收效甚微。那怎么解决才高效而正确呢?

1.家长需要反思并完善自己的教养方式

家长需要反思是否在情感上忽视了孩子。被忽视的孩子容易通过其他途径寻找情感寄托。家长也需要反思教养方式是否过于严厉,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看法。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让父母痛苦不堪,在孩子看来,自己终于赢了父母一局。家长如何调整教养方式,可参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2.指导孩子如何应对

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如何应对。有三种应对问题的方式:情绪导向应对、问题导向应对、意义导向应对。

以情绪为导向的应对包括努力调节,以减少压力事件带来的情绪。

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强调通过个人行为来改变或消除压力来源,用所有积极的努力来管理压力问题,比如本书第六章的倾听表达法(包括六个步骤: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归纳孩子的观点;表达家长的感受和需求;家长邀请孩子共同想办法;写下所有想法,不做评价;共同决定这些想法是保留还是去掉,并商定如何付诸行动)。

以意义为导向的应对是一种基于评价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人通过信念、价值观和存在目标来激励和应对。

很多孩子特别喜欢孙悟空这一角色。孩子也可以赋予自己英雄的形象,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旅当作是英雄之旅,把遇到的困难、挫折当作是成为英雄必经的过程。当孩子以意义为导向来应对学习、人际交往等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挫折时,就不会感到焦虑、紧张,也就不会通过频繁玩网络游戏的方式来缓解压力了。

3.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

孩子有了自我价值感,就不会通过电子产品来获得自我价值。帮孩子找到自我价值感,可以使用“自我价值感获得模型”。这个模型有四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制定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孩子的目标,而不是家长自己的目标。关于如何制定目标,在前面的章节里曾多次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2)开展行动。目标制定之后,一定要鼓励孩子行动起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用上面讲到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或者以意义为导向的应对方式, 也可以用第二章提到的成长型思维、LEAD工具等。

(3)取得成果。孩子一番行动之后,一定会带来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对自己更加积极的认知,也包括来自外在的赞誉。总之,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愉悦和自信。

(4)价值体验获得。成果的获得与展示,强化了孩子对于自我价值的积极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沉迷手机、平板电脑,家长该怎么做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