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志武的金融通史课》5

2015年宝万之争,姚振华的宝能系,开始强奸地产大鳄万科,强行上演蛇吞大象的戏码,宝能系通过在资本市场不断的举牌万科,吃下了大量股权,而王石虽然是万科的精神领袖,但是他却很早就放弃了股权控制,这也才让宝能有机可乘。很显然现代公司制度的基础就是股权,没有股权,你即使是精神领袖也白搭。股份公司的股权还可以自由转让,所以谁的钱多,就可以吃下更多的股权,所以当时万科情况非常危急,只要一开股东会,万科的王石和郁亮就都要出局了,但这是最后又是管理层出面,以行政上的手段给宝能贴上了妖精害人精的标签,然后一脚踢出局。

日本是个神奇的地方,有研究显示,在日本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有2.1万家,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全球最多,在日本还有7家企业超过了1000年,要知道1000年前,可还是我们的北宋时期。而那个时候,日本就有一家撸串店开业了,一直存续到现在。相比于日本,中国的历史要长的多,但很可惜,我们跟日本完全没法比,超过150年的企业,我们掰着手指都能数的过来,只有六必居,张小泉,同仁堂,陈李济,玉堂酱园,王老吉和全聚德七家。其实了解我们百年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主要是变更过几次社会制度,这对于企业的伤害比战乱还要大,40-50年前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就连上面这几家老字号也都差点给整没了。那会基本都是创始人被打死,资产充公。很多企业家都遭遇到了巨大的迫害。相信如果没有那段岁月,我们早20年改革开放,现在的百年企业,要多的多。另外,在中国,100年前成立的这些老字号,主要跟家族也有关系,如果有人持续做官,你就能够持续发展,如果顶梁柱倒了,这些老字号通常也都会跟着倒下去。这就是非市场经济下造成的恶果。你很难做大做久。原来的晋商,徽商都做得很大,但是后来随着朝代更迭,政权交替也纷纷倒掉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公司,就是1872年李鸿章牵头搞得轮船招商局,当时也发行股票,而且还一度大涨,这种模式叫做官督商办,还有纯粹的民营企业就是状元张謇兴办的大生纱厂,但是近代以来创办的企业,都基本上富不过三代,往往是创一代一完,企业也就完了,张謇的大生纱厂就是例子。接班问题永远都是痛点。

那么大家总是反思,为什么会水土不服呢?主要就是契约精神的领悟度不够,甚至直到今天,对于股份这2个字我们也是一知半解,就拿宝万之争的结局来说,并不是最终股权来决定的,而总有一种超越市场的力量来干预。公司的基础是法律,我们依法治国的基础并不牢靠,所以股份公司水土不服也是必然的。我们总有很多东西超越法治,比如道德,比如儒家礼教,也比如行政权力,这让市场机制永远无法充分的发挥作用。所以家族企业,都会面对这个难题,创一代一心想把财产留给宗族,不愿意引入经理人制度,所以最终就形成了矛盾。

中国的企业元年是1986年,那时候诞生了一批企业,这批企业都是一点一点缓慢做大的,但是到了2000年附近,商业规则就已经变了,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又或者是京东,美团,这些国内著名的大公司,全部都是靠融资发展壮大,他们其实都在模仿美国的亚马逊,这可是一个亏损大王,但却又被无数多的资本看好。贝索斯当时创业的想法就是在网上卖卖书,然后为了增长扩大了品类,后来什么都卖。他的理念就是挑战传统商业,做到赢家通吃,为了这个目标,他就不断的烧钱进去,培养用户的习惯,建造自己的信息网络和产业链。只赔钱不赚钱这事,在之前完全不能想象,但是亚马逊还就这么干下来了。他在几年时间就超过了零售巨头沃尔玛。销售额已经过了2000亿美元,但是依旧不怎么赚钱。估计要不是华尔街逼得紧,他甚至能一直亏钱下去。而投资者对他的忍耐力也是超乎了想象,别的赚钱的公司,顶多给30倍的估值,但亚马逊他常年是成百上千倍估值。投资者不傻,大家坚信,一旦亚马逊停止扩张,他的利润马上就会出来。正是有这个良好的预期,所以才会源源不断的有人给他提供钱,让他去烧。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基本都是这个逻辑,不怕亏损,但你要让我看到你未来赚钱的逻辑。那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人生活习惯的东西,则被资本无情的看好。亏成什么损样都有人愿意投。

融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债券融资,一个是股权融资,债券就是借钱,股权就是投资,作者举例安然公司,一开始他就是修天然气管道的,这么一个公共服务公司,但后来他转变了业务,开始做起了金融衍生品的期权交易,他自己成为了能源商品交易的做市商,从一个蓝领变成了一个金融大亨,1990年80%的业务来自天然气传输,2000年的时候他95%的收入都来自于能源交易了。当然在这其中它需要大量的融资,补充资本金和现金流,公共事业类公司就这点好,他的现金流非常稳定,每年不管经济怎么变化他都赚那么多钱,所以这种特性就让他很好发债,银行也愿意把钱借给他们,因为很安全。所以安然一开始的融资方式就是多借债,少增发股票。

但是1986年之后,能源行业开放了,价格竞争来了,这让安然本以稳定的现金流不再稳定。安然的债券也被随之降级,从投资级别降到了垃圾级,这时候你再发债,成本就高了不少。要付出更多的利息才行。强行扩大债务规模借新还旧,让资本负债率进一步上升,那么公司还会被降级。所以这时候他们就必须用增发股票的方式融资了。股权融资是软性约束,钱是不用还的,赚的多就多分红,赚的少就少分,甚至不分。而不像负债那样,每年必须要还本付息。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这两个东西也有区别,债权有明确的收益,但是不是公司的所有者,而股权没有明确的收益,但却是所有者,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债券是风险无限,收益有限,一旦他违约你就血本无归,而股权是风险有限,收益无上限,你就以你的出资承担风险,但是未来公司要大涨,你能赚到很多倍。所以对于一个前景看好的公司,股权融资要比债权融资更容易。

恒大地产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扩张的飞快。许家印最近几年屡屡跟马云竞争首富,而恒大是一个重资产的生意,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他的融资方式就不能是股权了,因为没有空间,他的股价从2009年上市那天就是4块多,到2015年还是4块多,2017年随着楼市泡沫达到顶峰,恒大股价到了31元,但是如今2019年,恒大又跌去了一半。这种周期性行业,你要不在周期的顶点是很难通过股权融资的,增发股票,人家也不要,只能让股价暴跌。所以恒大只能海外发债,对于地产商来说,发行短债压力太大,弄不好哪天就把现金流玩脱线了,所以他们更倾向于发行长债,所以恒大一年期以上的中期和长期债务非常多,而且公司整体的负债率很高。

这主要因为,还有一种融资方式叫做永续债,今年很多大银行都发行了永续债补充资本金,永续债理论上是可以一直存续下去的,但是实际中,基本不会,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发行方都会有选择权赎回这些债券,如果能赎回而不赎回,那么就必须上调他的利息,这就是给发行方压力,让他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这些永续债也就更值钱了。于是他有了一种说法,叫做债券中的股票,股票之外的股票。而在中国的会计准则中,永续债也是不计入负债的,而是计入股权。因为他根本不用还,只是要每年付息。恒大手中就有很多永续债,而香港的会计准则是计入负债的,所以这看起来恒大的负债比国内的地产开发商都要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陈志武的金融通史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