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恋》

        系列之《富屯溪畔》

        1989年我被分配到闽北的一个只有2万多人口的洋囗镇工作。镇里办公电话还是手摇的,拨打、接收都要通过镇上邮政局转接,感觉自已是各种的不适应。这个镇就在闽江的源头富屯溪畔,二十几分钟就可以走完整条街道,街道的青石板路据说是在抗战时期就有了,沿着富屯溪畔有一排近3000米长像纸褙一样的板屋,能吸引我一点点的就是还有几分古镇的特色美感。遗憾的是在当年的9月,连续三场大火几乎烧毀了所有的板屋,石板路也被改造成了水泥路,据说石板路的改造还是时任省委书记的项南,到洋口考察后拔款改造的。

        这是一个畸形发展的城镇,在历史上的记载,最繁华的阶段是抗战时期,由于只有水上交通的特殊地理环境,在抗战时期不但没被日侵洗劫,还聚集了一些外迁到此的工商业者、富商及有识之仕,福州“英华中学”也搬迁到此 ,这里成了他们远离战争的"避难所"。三教九流等各色人物一应俱全,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等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曾经的辉煌景象,在“镇志”的记载中,有“日见千帆拜,夜观万盏灯”的“小福州”美称,尤其是水运码头相当发达,是闽北重要的物质集散地,当时是福建省"四大名镇”之一。

        1933年8月25日毛泽民、滕代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进驻洋口,开展以“筹款百万、赤化千里、扩大红一师”为目标的革命斗争,项南也在此开展过“地下党″工作,洋口成了全国少有的抗战大后方。

        抗战胜利后这些有识之仕及富商,连同福州的“英华中学"先后迁出洋口。解放后随着铁路、公路的建设,取代了当年的水上交通,曾经的繁华景象慢慢的末落,古镇的味儿也慢慢的消失。

        三十年来我常常漫步在这富屯溪畔,依稀可见的谢家渡码头、捕鱼的船儿、端午的龙舟赛、木排筏等,还是有些值得我品读的美感。 

        近几年, 随现代文明的开发建设,镇领导也在积极的修复古镇,把水泥路面的衔道又改成石板路。努力的打造“红色旅游鲜花小镇”,并初俱规模。但富屯溪畔新建的防洪堤,把原有的自然景观改变得面目全非,我只能通过手中的画笔中去找寻那伴随着我近30年的记忆。

                      陈惠珍(飞飞)

                    2019年8月22日

以下是我2014年创作的《富屯溪畔》系列水粉、油画作品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