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分钟把事儿从根儿上给说透了?练这三招儿!

《教父》中的这句话广为流传,我们个个都想成为“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再大胆一些,我们能不能不仅“看透”还能表达得充分?那不更厉害嘛!

花一分钟就把事儿从根儿上说透的人,和花一个钟还说不明白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参考了几位大咖(刘润、古典、刘宁、李叫兽)的相关经验提炼了3招,且听我慢慢分享给你。

刘润-想做爆款需要做到“白、浅、透”

其实我最开始是留意到在2018年4月8 日的《刘润·进化岛》中,刘润谈到一个主题:怎样才算是真正好的知识付费产品?

因为面向互联网普通用户,听众差异很大,怎么做到人见人爱的爆款呢?润总给出了三个字:白、浅、透。 

对于新手来说,他们听完的感觉应该是:哇,居然我也能听得懂。这东西不难啊。这叫做“”。 

对于专业人士,他们听完的感觉应该是:深入浅出,虽然我也懂,但是他们浅显地表达了。这叫做“”。 

对于真正高手,他们听完的感觉应该是: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我理解的事情,原来本质如此。这叫做“”。 

细细想来,润总这么说还真是蛮有道理。那怎么修炼才能做到“白、浅、透”?拆解一下:如果能深入浅出地表达,那自然也能让小白听懂,这起码符合“白”和“浅”的两个标准了。然后再做到“透”,就三样齐全了。

刘润-什么样才是“深入浅出地表达呢?”

可是再细想一下,“深入浅出地表达”不是太容易理解,于是看回2017年09月08日《刘润·进化岛》中学员的一个问题:“润总,怎样练习把事情说得深入浅出?”

润总答:你知道鸡兔同笼的问题吗?鸡兔同笼,共35个头,94只脚,问多少只鸡,多少只兔?试着给一个没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人讲明白,这里面的逻辑。

如果你以前不知道答案,请你停下来想一想再继续向下看答案(空三行)。




@甜小腻:两个关键因素,头,脚,根据常识:头:一只一个,一共35只;脚:一只兔子=四只脚,一只鸡=两只脚。如果35只都是鸡,那共70只脚。总数94,那不够嘛。得把脚少的鸡换成脚多的兔子。比例是这样的:换一只(一个头),就加两只脚~94和70差24只脚,为了填平这个差距,需要换12只鸡为兔子。最后,12只兔子,23只鸡。

 @土豆哪里去挖:你一声令下,让每个动物抬起来一只脚,94-35=59,再抬一只脚,59-35=24。这时候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有两只脚。所以兔子有24/2=12只,鸡有35-12=23只。

这个题目,老实说肯定不难,但是能用最通俗的方式让没学过方程的人也听明白,是不是也有点挑战?

其实润总不单是举了这个例子,而且他在2017年12月5的文章《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提到了小米公司刘德总用“遥控器电商”、“动车组”、“烤红薯生意”、“生活耗材”、“蚂蚁市场”、“尾货生意”、“国家文化势能”这几个比方,简单、透彻又鲜活地讲清楚了小米的几个商业逻辑,让他深深叹服。

他还说:“在他(刘德)深入浅出的类比之下,是他对事情本质深刻的洞察功夫,因为只有挖掘到事情的真正本质之后,才会联系到一系列大家熟知的事物,打出精妙的比方,四两拨千斤地讲清楚背后的逻辑。”

当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不知道会不会被我绕晕了,我举的例子看起来并不是特别的相关啊?不是的,我们再看看另外两位老师有没有类似的思考。

古典-解释好一个观点有两个方式-举例子和做类比

我们知道,古典老师是比较擅长讲解和转化概念的。古典老师曾经在《超级个体》里讲写作能力时讲到:

”解释好一个观点,无非是2个方式:举例子和做类比。

举例子就是列举生活中熟悉的案例,让新概念和过去记忆做链接一在知识晶体后面,我连续举了“星座”和“象棋大师的棋局”的例子。当我说知识晶体有4种结构以后,也给了无数例子。

做类比则是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概念去链接新概念。在文章中,我举了钻石和石墨的例子,对标“晶体脑”和“豆腐脑”。

这两种写作方法都是对于认知的深度理解——记忆是一个联想过程,我们没法记忆和理解新概念,只能不断用过去的概念链接它们。类比是用旧概念联系新概念,举例是用旧体验链接新概念

所以,怎样告诉你妈:“鹿晗是谁?”

鹿晗,现在特别火!是“新的四大天王”(类比),他的一条微博评论回复过亿,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举例)。”

如果你听古典老师这么讲,对他的“知识晶体”印象还不够深的话,我们可能还是无法体会“类比”和“举例子”的威力有多大,让我们再来看梁宁老师的例子。

梁宁-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技能是一个个App

梁宁老师在《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第一课开宗明义,先给各产品经理讲一讲人性。

她是怎么给IT公司的产品经理,并没有太多心理学基础的人,用几十分钟的时间解释透情绪呢?

要知道,这往往是一本书几百页也没说明白、说完整的。怎么能让人听完不仅理解,还不忘记呢?

梁宁老师是这么来解释的:

我们的第一堂课为什么从情绪开始说起?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都还不太—样。

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

有人说:“学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都会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你陷入爱情了,你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你所有的后天学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

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梁宁继续讲到愤怒和恐惧的区别:

1.什么是愤怒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我们都见过,一只狗、一只猫都会用尿液划定自己的领域。如果一只猫在自己划定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

人的边界呢?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

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抢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边界。

比如,两个女的,开车刮蹭,不一定愤怒。但是如果对方坐她老公大腿上,这个女的肯定就愤怒了,因为边界被侵犯

2.什么是恐惧

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

但如果来的不是另外一只猫,而是一只老虎,猫就不愤怒了,它会恐惧

几个人要来拆你家房子,你可能是愤怒。

但如果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你就恐惧了。

如果你仔细去分辨,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

你会发现英雄人物,在常人会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

比如,有人侵犯你,比如,被偷,被抢,被打。有人呈现愤怒,有人呈现恐惧。

比如《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面对苏格兰统治者的残酷,99%的人都恐惧了,而他是愤怒,所以他是英雄。

所以,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真是无知限制了我的想象,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情绪”这么飘渺的东西,能够这么具体,这么形象地被讲出来?!

这些大咖,他们吃什么长大的?他们怎么做到的?

这个问题在我看了另外一篇文章后突然有些明白了。

李叫兽-深入浅出的奥秘是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

李靖李叫兽(因做公众号而被百度收购,做了百度副总裁的那位)在知乎上回答一个“怎样深入浅出地回答问题”的问题时(原文较长,这里部分引用,但全文更精彩)

实际上,楼上很多答案本身都不“深入浅出”,怎么教别人深入浅出?

其实几乎所有“深入浅出”的奥秘都是:利用对方已有的认知基模。

然后讲如何介绍“碧根果”的话术:

“这是一种类似核桃的果子,和核桃大小、口感等各方面都差不多,区别是外形更加细长,而且壳更薄,更容易剥开。吃起来比核桃更脆,而且没有苦味。”

还有一个举例:

比如请你记忆下面这一串数字,你看看需要多久:

1221084907985109

如果把这一串数字重新排一下序,你看看需要记忆多久:

1949 1978 2008 2015

我想明显是后者记忆更加容易。因为前者你难以同头脑中已有的“基模”联系起来。

但是对于后者的数字,你就很容易跟大脑中已有的“基模”联系起来—你只需要记忆“建国”、“改革开放”、“北京奥运”、“今年”这4个基模就行了。

但李叫兽提到的“基模”是什么东东?是李叫兽的原创吗?

如果你翻开一本书《让创意更有黏性: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作者:[美]奇普·希思(Chip Heath),[美]丹·希思(Dan Heath),你会看到在《01 简单:精炼核心信息》这一章中有两个例子:

测验规则如下:首先请花10~15秒时间研究下列字母,不得超时;然后合上本书,拿出一张纸,依照原来的顺序尽量写下你所记得的字母。

警告:测验做完前请勿往下读。

J FKFB INAT OUP SNA SAI RS

你可能跟大部分人一样,能写出前面7~10个字母。这信息并不算多。信息精炼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我们在短期内能处理和接受的信息量有限。

好了,现在请接着往下读,再做一次测验。

这次我们动了一点手脚。字母及其次序并没有变动,我们只是改变了字母的组合方式。同样,请先阅读下列字母10~15秒钟,然后合上本书测验自己的记忆力。

JFK FBI NATO UPS NASA IRS

......

还有一个例子:

现在让我们告诉你的“西柚”是什么东西。(如果你已经知道西柚是什么的话,麻烦合作一下,请装作不知道。)下面是介绍西柚的一种方法:

解释一:西柚是柑橘属的亚热带水果。簇生成串,皮薄且软。果肉分瓣,颜色呈淡鹅黄到珊瑚红,从多汁到微干,从香甜可口到酸味扑鼻。

快速回答:根据以上描述,若将西柚汁和橙汁按照1∶1混合后制成的果汁好喝吗?你可以猜猜看,但答案或许会有些含糊。我们来看第二种解释:

解释二:西柚大致上是一种小型的柚子,形似葡萄,皮薄且软。

我告诉你这是想告诉你李叫兽在抄袭吗?或者想说李叫兽并没有多了不起?

我是想感叹:李叫兽是真正会读书,他不仅读懂了,而且自己根据自己的经历做了类比,举了例子,用自己的语言把书给“吃了”、“拆了”,给消化了。

这个方法复杂吗?不复杂。我们能学会吗?肯定能啊!

而且人人都能学会啊!

总结3招:多读书+做类比+举例子

通过上述对几位大咖的追踪学习,我认为我们已经学到了高手们怎样深入浅出讲道理的方法。高手不同于我们的最主要就是:他们往往对概念的理解非常的深入,但这些千锤百炼的概念绝大部分并不是他们的原创。我们大概可以把他们的做法分为三步:

1)多读书。多做主题阅读,在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读深读透,提炼你自己让专家都觉得有“深度”的观点,尤其是对其中的“概念”吃透摸透,让高手听完也感觉大吃一惊:我一直以为我理解的事情,原来本质如此,这叫做“透”;

2)做类比。在吃透概念的基础上,从书中和阅历见识中,找到现实社会环境中相同“基模”的事物作类比,贴近了用户群体场景,让专业人士听完也感觉:虽然我也懂,但是他浅显地表达了,这叫做“浅”;

3)举例子。基于相同“基模”事物的可类比性,利用相同和不同,多举几个例子,让新手听完的感觉是:哇,居然我也能听得懂。这东西不难啊,这叫做“白”。

亲爱的友友,你觉得有道理吗?

(全文完,近期全力更新ManagerUp系列中......公众号“中层管理精进”,欢迎点赞、评论、关注,谢谢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一分钟把事儿从根儿上给说透了?练这三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