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我们做老师的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昨天上课讲的内容,学生大部分都听懂了,当堂检测也过关了,但今天上课时一提问,大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定理、公式都模糊了。很多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出现了很多错误,老师们就很疑惑了:为什么学生昨天学得好好的,到写作业就不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牢固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老师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为了导出长方体体积概念,老师先从直观教学开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然后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条长,多少条宽,多少条高,学生再实际操作一遍。得出公式,进行巩固练习,学生根据公式来写作业,都掌握得挺好。老师认为学生的知识点巩固得不错,但这时却忘了关键的一环,留五分钟让学生自己把学过的知识再复习一遍,把公式推导的过程再操作一次,学生把知识再一次的复现,如果不能重复一遍,那就说明对知识点的某个环节还有疑问,还没有学透彻,马上回去翻看教科书,这样,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表象,布置家庭作业时,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个阶段更加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特别重视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集中注意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上就是因果关系,即知识的基础。我想苏老师讲的这个“点”,其实就是知识的交集点,学困生在这些地方有困惑,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老师从这些地方去突破,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起来。

一年级拼音教学过程中,有老师在教学“h”时,是这样开展的:小朋友们,大家屁股上坐的都是什么呢?孩子们说,是椅子!老师又说,这椅子是什么形状啊?(因为学校的椅子都是那种有靠背的,形状很像“h")孩子们讨论开了,有的说有四条腿,有一个靠背。有的说四平八稳的,像一个人在扎着马步。你看孩子们的想像力多丰富啊!老师拿出一个字母h的图片,问孩子们:这个h字像什么?孩子们马上和椅子联系起来,像坐的椅子。直观性教学和抽象思维联系起来,孩子们来学习这个”h“字就水到渠成了。学完了以后,老师以儿歌的形式复习h字,在巩固字母阶段,老师很好地留了几分钟,让孩子们回顾一下刚才学过的字母h,它像什么,是怎么写的,读的时候要怎么读,用儿歌怎样来快速记住它。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让孩子把知识再一次的复现,知识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活动起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这其实就是思考,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对知识进一步地梳理。达到了深化的作用。

在学习新教材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去消化吸收,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学生思考知识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回家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这真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时间让学生把知识学透了,在写作业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卡壳的现象了。老师们不妨从这方面去尝试一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教师的建议》第11条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