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被认为是下一代技术浪潮,借着这股东风,AI公司们在过去几年里成为创投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明星。
但这个故事已经讲不动了:一些投资机构对AI已经“投怕了”;科技巨头与产业巨头们步步紧逼,都将AI当做重要发展战略;上市艰难,即使有了科创板,真正意义上的“AI第一股”还没出现。
2020年的一个特殊变化是新冠疫情暴发,当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冲击时,一些AI公司发现了商机。人脸识别测温仪,语音识别电梯控制,行动轨迹智能化监测……突发疫情给了AI公司们商业化的契机。
但中国疫情很快就得到控制,随之而来的影响是出口贸易受阻。有不少AI公司此前已经将业务做到了海外,例如东南亚市场,疫情让这部分业务熄火。
所有人都承认AI泡沫的存在,一些公司熬不过去就此止步,即使主动挤掉泡沫,过程也显得非常艰难。2021年是AI产业继续回归理性的阶段,短期内对于个体公司来说,外部环境会显得难上加难,需要扛过去。
01
融资难题
2020年,AI领域的融资情况基本与被称为“资本寒冬”的2019年持平。数据服务商企名片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2019年共计完成371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271.9亿元人民币,2020年截至目前,共完成305起融资,总金额约243.2亿元。
这个数字和2018年的数字相比,热度是明显下滑的。2018年,中国AI领域共计完成523笔融资交易,融资金额约为667.1亿元。
AI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类机构。一开始看准这个赛道的是美元基金,相比人民币基金,它们的投资周期相对更长,偏好新技术领域,并且更有钱。
早些年,AI公司也更希望拿美元基金的钱,因为它们愿意给更高的估值。随着公司估值水涨船高,投资机构的赚钱空间开始变小,此时产业基金开始进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富士康、TCL、联想等产业基金,它们或看中AI技术与自身业务的结合,或希望把AI这张新时代的船票捏在手里。
政府基金也及时介入。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各地政府开始大力扶持AI产业。
但到了今年,这三座资金池都在减少对AI公司的投资。受中美关系影响,不少美国基金,包括养老基金、高校基金等,都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投资,在中国的投资圈,美元基金的光环已经消失。不仅如此,美元基金们甚至开始避讳提及对中国AI产业的投资,担心有政治风险。
产业基金投资AI的积极性在下降,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资金吃紧,恢复自身业务是当务之急。政府基金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各地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在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上。
鉴于以上原因,AI公司的融资难题在2021年很难缓解。
中国AI领域的创业公司格局已经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头部的独角兽们已经拿到了足够甚至太多的融资,下一步就是上市。处于早期阶段的AI公司大多开始深耕细分行业,背靠科技行业巨头是它们的首选,但行业巨头们对新技术非常敏感,所有人都看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不少行业龙头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公司,它们更希望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截至目前,不少AI公司都确定了上市计划,AI四小龙中,旷视科技的IPO一波三折暂时没有最新进展,依图科技与云从科技都在筹备科创板上市,商汤科技的上市情况依然扑朔迷离。
2019年3月,科创板的出台给AI公司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目前成功上市的只有AI芯片公司寒武纪,寒武纪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共营收1.58亿元人民币,亏损3.1亿元,最新的市值是656亿元,相比两个多月前刚上市时,市值下跌37%。
投资者将寒武纪归为芯片领域,受行业环境和政治因素影响,当下芯片公司被寄予的希望高于AI公司。所有人都在关注第一批上市的AI公司,他们的表现决定了接下来的投资方向。
02
2021,更苦更累
不过,这一轮的“烧钱”,让AI公司和投资方们对这个领域看得更清晰了,站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视野上看,AI只是一个工具,目前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且必须在实际的业务中跑起来才能不断进化。
从投资人对AI公司的判断标准变化,也能看出这一趋势。最早,投资人问的是,公司有哪些技术大牛;随后,大家开始比拼机器识别准确率;但很快,投资人开始关心AI公司们的落地案例、合作伙伴和客户;到今天,市场判定标准变得理性且单一:收入有多少?
AI听起来高大上,但落到实际业务中,却是苦活累活。
AI领域目前以To B业务为主,每个客户,即使是同一领域,需求也千差万别。目前行业的标准化还没有形成,这意味着就算费心费力服务好一个客户,也很难把成熟的经验和方案简单批量复制给其他客户。
AI应用属于SaaS领域,这个领域能够出现高市值的公司,是因为可以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但是AI算法还无法做到。在一个简单的场景中,可能就需要用到大量不同的算法,不少企业和政府客户发现,在很多场景中,使用新技术,还不如用人工。
每个细分行业都已经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几乎大的行业都有固定的总包公司,2G行业的总包需要有政府发放的牌照,例如安防资质等。无论怎么宣传,一家新公司进入行业的路径是一致的,参与招投标,拿出产品名录,建立销售渠道。总包公司会根据客户的需求,采购来自不同公司的产品。
而目前中国的AI公司们还没有强到可以从另一个路径来打破目前的游戏规则,这意味着大部分时候,AI公司只能被集成,且只能分到一小块“蛋糕”,还要面临回款压力。不仅如此,大家发现,科技巨头们掌握的AI技术,相比AI创业公司来说,更具有商业化价值,因为它们业务庞大,可以帮助算法训练,让技术更好地融入业务。
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创造收入,对于高估值的AI公司们来说,太慢了,理解一个新行业至少需要1年-2年的时间,找到客户、制定方案、交付、回款,又是一个漫长过程。
行业开始形成潜规则,通过政府补贴、外部收购、投资换订单等方式来制造收入。一些AI公司开始在多个地方落户,以此换取政府补贴和投资,在还没有做到收入利润良性发展时,用融资的钱来进行对外投资、收购。
这些都是活下去的手段。但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更加透明,收入质量、收入来源和现金流等关键指标,都会被放大。一家头部公司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很难估计。
AI公司接下来能做的,只有埋头苦干,专注在某一领域而不是把摊子铺得太大,找到行业痛点和空白;打磨优势能力,提高在单个产品上的壁垒。放弃“讲故事”,先确保能活下去。
这条路非常艰难,是考验也是机会,习惯了享受光环的AI明星们,谁能放下身段,谁就有机会活到新技术趋势爆发的那一天。
2016年开始,随着谷歌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势头汹涌。到了2019年,AI技术已步入全方位商业化阶段,在金融、医疗、安防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落地,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人工智能商业化带来了企业数字化加速、产业链结构改善、信息利用效率提升等积极效应。可以预见的是,AI将改变整个世界。
但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来说,盛世带来机会,但风险也时刻相伴,甚至是死亡。
中国在基础技术领域一直未能做到世界领先,AI公司们聚集了大量的技术专家和资金,拥有相对宽松的数据获取渠道,可以专注进行基础技术突破,在AI的一些细分领域,例如人脸识别,中国已经做到世界领先。
但是AI产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难以预测,这是一个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慢的过程,它们需要更多耐心,熬过这个冬天。
作者为《财经》记者
原载《财经年刊:2021 预测与战略》
我:
直接放思维导图吧,又都是非常重要而且无法省略的信息。
感觉虽然我对AI一直非常感兴趣,但是对它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商业投资领域,都小白的令人发指。之前看了一个关于AI的产业调查报告,好歹里面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公司、产品,但是并没有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角度去看待AI行业最真实的情况(包括难题)。
我认识的一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朋友也说了,连主营业务不在亚洲的微软,都开始关心起亚研院的研发转化率而不是paper多少了。而且他也表示,有时候质变算法之外的优化类量变算法提高的那0.1%的准确率,还不如界面、营销、渠道搞得好来的市场成功率高。
文章说SaaS是可量产的盈利模式,比如ERP,付了租赁费/使用权费之后,就能直接用。Steam直接download购买单机游戏也是SaaS。但是的确对软件的可重复套用有要求。这种软件就是找用户的共性(比如财务系统、仓储系统),提取出来做成AI软件,但是这样的共性我不知道能有多少,可能也是先来的先找大共性,后来的只能深挖小共性了吧,剩下的很多没有共性只有个性的AI服务案例,就真的是最难啃而且没有油水的骨头了——To B工业企业端这方面,连腾讯都要学着低头,一家一家的拜访、去做乙方,求着厂家接受自己的改良方案,而工业企业最关心的不是那些天花乱坠的故事和技术概念,他们只关心,用了你的AI产品之后,到底有没有给我省钱和增加利润、提高效率?
在资金压力的情况下,活着是小公司们的首要目标。于是那些潜规则就纷纷开始显化:政府补贴、外部收购、用融资的钱对外收购/投资。每每这时,我就仿佛看到了lol版本更新、规则改变、出现新英雄之后,各个战队拼命发力研究应对之策的情景。食物链顶端的巨兽们已经牢牢的把握住了大量的资源,其他的新物种还有机会咸鱼翻身或是单纯的夹缝中求生存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必须适应游戏规则的玩家,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那个很多场景下,用AI还不如用人工,让我想起了自动化系的那个玩笑:肥皂厂为了把没装上肥皂的空盒从流水线上去掉,找了一个自动化系的博士生,他费劲心力做出了一套模式识别的方式,花了好多钱,终于把空盒子识别出来了。然而有个厂里的高中生说,直接用电风扇对着流水线吹不就完了,空盒子肯定直接吹跑了,就交点电费就完了。-_-||。。因为AI毕竟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算法,才能基于物联网识别各种场景、做出各种判断。自动驾驶就是一个类似的、相对复杂的场景,至今还没有解决小概率突发事件的识别问题,导致事故频出,还是必须要有驾驶员的介入。
至于总包公司这块,我就完全不了解了。看样子是有一个总包公司,左手对接需求方,拿钱拿项目,右手对接供给方,对他们进行招标。
而且科技巨头的CVC的确在AI这方面更有优势——我也觉得,他们没有优势才奇怪呢,放着那么好的市场占有率、海量数据、大量应用场景,不利用,简直是开玩笑呢。一些小的AI创业公司,我的理解是,要么是在某个细分领域中能做到入局早、算法牛逼,有技术大牛,要么是专业的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其中的一些,做的内容如果符合大公司的战略布局,一般就是被大公司收购的命——其实现在小公司被大公司收购,都算是很幸福的结局了,至少很多创始人团队都会持股,有的比如阿里巴巴蒋凡这样的,直接财富自由;人家不要你,那才是悲剧——比如我表嫂的创业团队(做智能音箱)就想和阿里巴巴谈收购,奈何人家觉得你团队太大,我不想都买下来,或是你不值这个价,最后没谈成,所以表嫂还要去其他公司找工作,-_-||。。
最后提到的找行业的痛点和空白,又让我想到了周鸿祎对产品研发的要求之一就是找痛点。比如科大讯飞,把语音转文字做到极致;360的儿童手表,也是发掘了家长对于孩子安全担忧的这一痛点来把儿童手表变成了GPS+手机。
PS: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和SaaS的关系
将我们传统的IT工作转为以网络为依托的云平台运行,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在2011年下半年公布了云计算定义的最终稿,给出了云计算模式所具备的5个基本特征(按需自助服务、广泛的网络访问、资源共享、快速的可伸缩性和可度量的服务)、3种服务模式(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和4种部署方式(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和混合云)
关于云计算可以这样来形象的理解:
当需要的时候,扭开水龙头,水就来了,我只需要操心交水费就是了!
当你需要用一个软件时,你不用跑去电脑城,打开应用商店,它就下载下来了,你只需要交钱就是了;
当你想看报纸的时候,你不用跑去报刊亭,只要打开头条新闻,新闻唾手可得;
当你想看书的时候,你不用跑去书城,只需要打开阅读软件,找到这样的一本书,在手机上阅读;
当你想听音乐的时候,你不用再跑去音像店苦苦找寻CD光碟,打开音乐软件,就能聆听音乐;
云计算像在每个不同地区开设不同的自来水公司,没有地域限制,优秀的云软件服务商,向世界每个角落提供软件服务——就像天空上的云一样,不论你身处何方,只要你抬头,就能看见!
SaaS:Software as aService
软件即服务,也是刚刚提及的云计算三种服务模式之一
云计算三种服务模式:IaaS 、PaaS、SaaS
基础设施在最下端:Infrastructure-as-a-Service(IaaS)
平台在中间:Platform-as-a-Service(PaaS)
软件在顶端:Software-as-a-Service(SaaS)
IaaS :Infrastructureas a 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把计算基础(服务器、网络技术、存储和数据中心空间)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客户。它也包括提供操作系统和虚拟化技术、来管理资源。消费者通过Internet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PaaS:Platform as aService
平台即服务
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供应商提供超过基础设施的服务,一个作为软件开发和运行环境的整套解决方案,即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因此,PaaS也是SaaS模式的一种应用。但是,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SaaS:Software as 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SaaS是一种交付模式,其中应用作为一项服务托管,通过Internet提供给用户,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它们的IT项目和服务、确保它们IT应用的质量和性能,监控它们的在线业务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的缩写名称,意思为软件即服务,即通过网络提供软件服务。
SaaS平台供应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定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Saas平台供应商提供的服务。
SaaS 应用软件有免费、付费和增值三种模式。付费通常为“全包”费用,囊括了通常的应用软件许可证费、软件维护费以及技术支持费,将其统一为每个用户的月度租用费。[3]
SaaS不仅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所有规模企业都可以从SaaS中获利。
比如,SaaS软件行业知名产品NetSuite所提供的在线ERP、在线CRM等模块产品都是基于网络的,这样的优势在于不必投入任何硬件费用,也不用请专业的系统维护人员就能上网,有浏览器就可以进行ERP、CRM系统的使用。快速的实施、便捷的使用、低廉的价格都有赖于SaaS产品的互联网特性。
saas的定义就比较清晰,对非专业人士可以简单这么讲,saas就是软件租用服务:以前买了office你就要安装到本地,然后运行,这就是传统的软件交付。
saas呢?可能是个很轻量的客户端,也可能是浏览器,反正这个不要钱,打开就是office的操作界面,你可以编辑文档什么的,而付费标准是按照你用一次多少钱,或者写了几个ppt,或者用多久多少钱,类似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按需使用,对了,就是住宾馆和买房子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么,saas可以说是云服务的一个应用交付方式,云计算就是类似于web2.0这种词吧,公共汽车一样谁都可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