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看看

    马上春节,一个个家庭又开始考虑到底去那家过年。淘宝卖家立刻马上做出了相对回应,在第一时间推出了回家帮忙看父母的服务。以为是讹传,结果上网一看,果然简单一搜就是四五十条被选,从北京、哈尔滨这类的大城市,到州山、湖州这样的二线城市,服务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元不等,服务项目从单纯看望,将老人身体状况和目前情况通过报告形式汇报给购买者,到替子女为老人过生日、陪伴逛街、甚至陪老人下棋,学电脑,林林总总。项目虽然齐全,但是看后心中不免还是有几分苦涩。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新法从法律层面对子女的行为作出了规定。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健全,考虑的也越来越全面。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对于关爱老人方面的疏忽和道德缺失。

“忠、孝、仁、悌”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很多传统美德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冲击下,渐渐没有了市场,也渐渐的被大家刻意的疏忽和遗忘。新法的推行,对于重塑价值观念、继承传统美德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提醒和规范我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时,别忘了常思养育之恩,常怀反哺之心。当然现在生活节奏快,子女和父母生活异地也是一个现实困难,有媒体调查发现,存在了32年的“探亲假”在很多单位形同虚设,而“探亲假”还只是一个代表,一些劳动者的婚假、带薪年假甚至双休日都没能落实。休假权难以保障,让很多人在尽孝和谋生之间纠结。实在回不去的情况下,将“代看老人”当做一种尽孝的次优选择,还算可以理解。早在2000年,春晚宋丹丹和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就讲述的不就是城市中感情陪护的故事,我们不能说花钱雇人陪父母的子女不孝顺,但是我认为,从子女的内心里,万万不能将常回家看看等同于只回家看看。很多空巢老人渴望子女“常回家看看”,其实是想面对面看看子女过的好不好,快不快乐,有些唠叨对于外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花钱雇人探望父母,服务属性注定了表演多于温情,又因为没有共同回忆和共同语言,不仅起不到慰藉和支撑感情的作用,大多还会让老人感觉别扭甚至伤心。

立法不可能十全十美,照顾到所有的现实状况,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老年人赡养问题不仅仅是依赖道德约束而不得不依赖法律保障的严重性。这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正在发生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父母与孩子抚养和赡养角色变换时间推后。中国现实情况是,社会竞争压力和独生子女家庭使得父母为子女付出更多,抚养子女年限变长,很多成年子女依然靠父母抚养。如果说传统的家庭关系,父母和子女的付出是双向的,那么现代家庭中,父母对独生子女,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付出,以此代际传递,年老的父母更加会想到,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不成比例。年轻人对家庭责任的理解,已经与传统不同。因此老年人对传统道德观念不再具有“安全感”,转而依赖法律条文。第二个是孝观念的转变。封建统治阶层片面的强调了孝中的服从,以至达到无原则的地步,以此绑架百姓对统治阶级的忠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愚孝”被鞭笞和唾弃。在倒掉脏水“愚孝”的同时,把“孝”这个孩子也倒掉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第三方面是家庭职能被解构。责任是家庭稳固的根基,这种责任不仅是父母抚养子女,更是指子女赡养父母。社会化分工的今天正在冲击和解构家庭的这些职能,父母教育儿童的家庭职能被早教机构、儿童托管中心取代,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职能被养老院和福利机构取代、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抚慰职能被社会工作者取代。这种解构和瓦解进一步消减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关系。

“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人生的悲哀之一,在外打拼的游子,在获得个人成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孤独在家、时刻惦念着你的父母,更别为了不违反法律,应付性的打几个电话、抽空回两趟家,让“常回家看看”变成“只是回家看看”。只有正视中国家庭关系的转变,子女对父母的精神关怀和抚慰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不单单是依赖法律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