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书单:漫漫育儿路,和书籍同行,和孩子共成长

职场宝妈,我想,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很可能就是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当然,作为一个男性,当然不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然而,我也听到过很多过来人说,根本不存在“兼顾”这种完美的状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就像一个蛋糕,分给事业的时间多了,自然就没有很多时间照顾孩子。

能够在职场里坚持下去的育儿女性,需要有家庭的后盾,生了孩子之后,家人还很健康并且能帮忙,或者有钱请保姆。

2019年,我看了这些关于育儿和妈妈的书籍,很受启发。有些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些则是为了放松,追求共鸣感。总之,这些书籍,陪伴我走过了2019的很多时光。

当孩子遇见书

当妈的特别容易焦虑,生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三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培养阅读兴趣。当然,我也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进行绘本启蒙的:书中自有黄金屋。《当孩子遇见书》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了我对于绘本的认知。

之前就是看了太多教条主义,功利性质的文章,企图通过绘本解决很多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际上,让孩子爱上阅读,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比单纯强调“书中自有黄金屋”更加重要。

《当孩子遇见书》这本书并没有很多干巴巴的育儿理论知识,更像是心情随笔,记录自己对于书籍的喜欢,以及通过绘本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故事。

这本书解决了我一个困惑:为何孩子总是不厌其烦看同一本书。作者有一个”好书“的标准:耐读,小朋友可以多次阅读的绘本才是好绘本。只要孩子有自己的喜欢的故事,那么,家长就可以不厌其烦,把孩子抱在自己膝盖上,一次又一次讲述同一个故事。最终,这些故事,会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讲述,进入孩子脑子中,一直伴随着孩子成长,给他养分,给他勇气。

总之,《当孩子遇见书》字里行间透露着爱,对书的爱,对孩子的爱。其实,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教条主义养不出聪明的宝宝,而且,我们的目标也不是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本书则强调了对书籍的爱,这种爱是发自内心、融入血液的,一旦养成了爱阅读、爱绘本的喜好,那么这个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性格拼图

带孩子上早教的时候,顾问会说,在早教中心可以帮助小朋友进行社交活动,这样的小朋友更加活泼。我不禁感慨:这么小的孩子就要开始社交,真是辛苦。后来看访谈节目,杨幂曾经提到,当时自己的女儿一岁左右,特别擅长社交,在早教中心交了好多小朋友。

即使是低幼龄小朋友,大家也是更喜欢活泼可爱这种性格。可见,社会上对于性格的误解有多深。所以,作为一个母亲,读一读《性格拼图》,了解一些性格方面的小知识,可以更加正确对待“外向”和“内向”特征。不要使劲把内向,高敏感的孩子往外推,嘴里念叨着“妈妈相信你,你最棒!”。

在大环境都鼓励外向性格,提倡团队合作的情况下,《性格拼图》这本书即使提醒我们,其实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障碍,他们的性格可以互补与协作,实现共同进步。也就是说,与人沟通协作固然重要,独处时候的独立思考,读书写字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性格拼图》首先从理论出发,告诉读者内向者、外向者、混合型三种性格特征,如何发扬各自的性格优势,尽量规避障碍,在生活中和职场上可以更加如鱼得水。当然,这本书不是要加固刻板印象,相反,鼓励我们,不同的性格不是对立的,如何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尽量克服和避免劣势,才能更好生存。

这本书的作者西尔维亚洛肯是语言学博士,企业培训师,经过了大量的案例,同时帮助内向者和外向者,加强自己的优势,更加自如地和自己的性格相处。当然,她也是一个安静的内向者。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前一段时间,郭晶晶儿子的幼儿园曝光,被称为幼儿园中的哈佛,再一次上热搜。

看了《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即使是纽约上流社会,精英中的精英,他们同样要拼学区房。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这是一本非虚构类作品,作者薇妮斯蒂·马丁是耶鲁的人类学博士。父母俩为了儿子的教育问题,决定搬到纽约上东区居住,把自己的见闻和经历,以幽默风趣的口吻讲述出来。

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纽约上东区的妈妈看来,起跑线从备孕的时候就开始了。进入理想的幼儿园,对于小朋友来说,出生的月份就很重要。为什么要挤破头上幼儿园。因为上了好的幼儿园,就有机会进入顶尖的小学。然而,优质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即使是精英中的精英,也需要挤入名校。

为了让孩子能进入一个好学校,作者马丁博士也是历经千辛万苦,选中了房子之后,还要写申购申请书,把自己的隐私信息交代了底朝天,又经历了入户调查。最终,还是凭借“关系”进入了理想的幼儿园。

为什么非要买爱马仕的Brikin包呢?铂金包就是女人的铠甲和盾牌,在上东区,你的穿戴、你拿的东西,都显示着你的身份和地位。铂金包是稀缺资源,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社交的需求。

这不是偶像剧,也不是虚构的小说。精英中的精英,他们也有焦虑,也会为了孩子的学区房想尽一切办法。


反溺爱

“你才13岁,买那么贵的衣服干嘛。我说超过一千就不能买,不要养成花大钱的习惯。”这是小s和女儿的对话。小s和大s还为此产生了争执。说到底的,大家的教育理念不一样。

我们知道,对孩子的理财能力进行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必不可少。问题在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买多少数量、多少价格的东西才是合适的,这个尺度在哪儿呢?

《反溺爱》这本书可以帮忙解决父母和孩子谈钱的时候遇到的各种问题,作者的理念是:谈钱就是在谈价值观。作者罗恩·利伯 试着在书里讨论了如何才能让孩子不重视物质,在节制与物质主义中找到平衡点。

小朋友在集体的环境中为什么喜欢攀比和高消费?其实,虚荣、爱面子只是表面的原因。其实,他们渴望加入朋友之间的谈话,他们寻找的是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高消费商品是小孩儿进行社交活动的“护照”。其实家长也有这样面的考虑,为了不丢面子,家长就会对孩子“有求必应”。

然而,盲目的会让家长和孩子陷入物质主义的漩涡,走上攀比的不归路。物质主义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不快乐。也有研究证实,物质主义和焦虑高度相关。 而且,物质主义的人更重视物品,相对来说就会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声告白

这是一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心痛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母亲是白人,父亲是中国人。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老二莉迪亚是掌上明珠,但是却自杀了。为什么?

莉迪亚曾经说过,只有哥哥,看得明白自己家庭中的畸形和问题。

母亲,喜欢理工科,在大学的班级上,只有她一个女生。一直想要与众不同,所以,被一个中国的教授吸引。然而,结婚后一直是家庭主妇,所以,想要成为医生,这个梦想就落在女儿身上。

父亲,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那个年代的美国,还是很少见。也因此受到了很多恶作剧,所以,父亲的处世观就随大众,跟着大多人的选择走。因为移民身份带来的困扰,一直都存在。

哥哥,哈佛学霸。上了大学之后,和莉迪亚有些疏远,而且,哥哥还“抢走”了自己的男朋友。

其实,父母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作为他们的“掌上明珠”,父母的疼爱,本身就是一种“爱的枷锁”。

其实,网上有很多移民二代的身份认同和困扰的问题,再加上中国式父母。这个故事写得很真实,我想,对于如何做妈妈,读了这本书,也会受到不一样的启发。


上班妈妈的生活管理术

《上班妈妈的生活管理术》很实在,很实用。因为这本书真正回答了如何兼顾家庭和事业这个问题。

这本书深入妈妈们的家庭,采访了不同职业的妈妈,他们平时是如何处理家务照顾家人的。我总结了以下这些技巧:

关于家务,可以找爸爸分担,或者让孩子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

为了节省时间,有些是找爸爸接送孩子。

关于如何做饭。有些妈妈分享了快手菜,有些妈妈则是在家里实行自助餐,孩子们随时可以开吃。还有妈妈指出,把肉用调料腌制好了,放在密封袋里,等做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开炒。

也有妈妈是把家务形成固定流程,每天早上需要做什么,养成一个随手打扫的好习惯。每天早上,晚上,以及周末,都有固定的打扫流程。

这本书也提到了“愧疚感”。其实,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把一岁左右的宝宝送到托儿所,很多妈妈都会有愧疚感。然而,战胜了愧疚感,去追求自己的事业,也是一种途径。不要有负罪感和内疚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年度书单:漫漫育儿路,和书籍同行,和孩子共成长)